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城镇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为制定家庭、学校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方法:运用准实验研究设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艾森克个性调查问卷(EPQ)和自编一般人口学问卷等,对1999年459名和2006年449名城镇中学生进行了统一问卷调查,并对2006年的251名初一、高一学生进行为期18个月的追踪观察。运用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及AMOS7.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验证模型。
结果:1、2006年与1999年比较:(1)SCL-90:①初二和高二女生SCL-90的躯体化分、高一女生抑郁分明显升高;初二、高一男生恐怖分明显降低、高二人际敏感得分升高;②检出率:心理问题总检出率2006年(25.6%)与1999年(24.2%)无差别,但06年高二男生的检出率(38.5%)明显高于99年(18.4%,P<0.01);06年总检出率随年级而升高,高中比初中高(30.7%、21.3%,P<0.01);排在前五位的问题依然为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偏执、抑郁;(2)EPQ各量表分:初一女生的内外倾分由99年的54.32±8.01降低到06年的49.8±9.18(P<0.05):06年初中生自杀意念倾向检出率明显比99年低(31.1%和48.6%,P<0.01)。(3)父母教养方式分:初中男生对父亲情感温暖理解(P<0.01)、父亲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评分明显升高(P<0.05),对母亲惩罚严厉评分明显减少(P<0.01),而初中女生对父亲惩罚严厉、母亲过干涉保护和惩罚严厉评分明显减少;高中男生对母亲过干涉保护和惩罚严厉评分明显降低(P<0.01),高中女生父亲惩罚严厉,母亲过干涉保护(P<0.05)、母亲惩罚严厉评分明显降低(P<0.01)。2、18个月的追踪结果:(1)高中男生SCL-90各因子分前/后测相关系数,r在0.58~0.77,女生在0.41~0.78;初中男女生均在0.33以下;女生检出率κ检验最低值为21%,最高值为83%,而男生只有人际敏感、强迫、敌对和总检出率κ检验在42%以上;高中除了精神病性和总检出率外,κ检验均在38%以上;而初中只有焦虑、睡眠饮食和敌对κ检验在28%以上。(2)高中女生随年龄增长内外倾分由前测的54.5±9.51降为后测的51.33±11.19(P<0.01),N分前后测相关系数在0.57以上;初中生自杀意念倾向前/后测分别为22.2%和65.9%,McNemar Test,P<0.001;非独生子女自杀意念前测为33.3%,后测为47.3%(McNemar Test,P=0.024,κ=0.365,P<0.001)。(3)女生对父亲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干涉保护评分明显升高(P<0.001),男生则对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评分降低(P<0.05);初中生和高中生对父亲惩罚严厉评分升高(P<0.01,P<0.05)。3、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与验证:(1)父母教养方式、神经质和总自我价值感不但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作用,而且还部分或完全通过神经质人格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作用;(2)无论男生女生、初中高中,还是总模型都与数据拟合,心理健康被解释的方差均在45%以上,女生达到了52%,所有构建模型与追踪数据拟合良好;(3)总的规律:随年龄增长母亲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症状的直接影响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父亲教养方式也有同样变化趋势,前者变化幅度比后者快,但是两者通过神经质人格发挥间接影响却增强;(4)总自我价值感对心理健康的直接、间接效应都可以忽略;(5)精神质对总模型的解释能力贡献不大。
结论:(1)城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时期总体上没有明显变化:1/5以上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处于国内中高水平;高中心理健康状况比初中差,有1/3的高中生遭受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困扰,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稳定性较强,初中生则较差;高中、女生问题检出率一致性高于初中、男生。(2)男女生人格有向均数集中发展的趋势;高中生随年龄增长神经质人格的稳定性较强。(3)父母教养方式随年代向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向改善,以父亲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减少最明显;随年龄男女生对父母教养方式的感受出现了一定分化。(4)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稳定性较好:神经质人格在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既发挥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间发挥间接作用;随年龄增长父母教养方式逐渐内化成中学生神经质人格的一部分,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作用。(5)提高父母教养能力,促进中学生健全人格发展,预防和控制心理障碍的发生已成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