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比较是指把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包括能力、观点、身体健康状况等)与他人进行比较。自我类别理论认为社会比较可以分为人际比较和群际比较。人际比较是指把自己和他人作为单独的个体进行比较,群际比较是指一个人根据各自的群体成员身份在自己和他人之间进行比较。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自尊作为调节变量之一对个体自我评价变化的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自尊是个体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评价性情感体验,对个体的认知、动机、情绪及社会行为、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预测作用。目前,关于自尊对社会比较效应的影响研究仅仅局限于人际比较并且还存在争议,本研究不仅考察了自尊对人际比较效应的影响,并且还把这一研究拓展到了群际领域,以期形成更为准确充分的结论。
由于家庭功能缺失,留守儿童存在不少心理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只是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自我意识、人格等方面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分析,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则没有涉及。社会比较可以使个体获得关于自己的较为准确和稳定的评价,并进行自我完善,获得自我满足。这一过程可以帮助留守儿童达到一个协调的社会适应状态。
本研究选用留守儿童作为被试,在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自我评价的变化进行比较的同时,也对留守儿童内部的社会比较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采用Treisman和Paterson的“错觉合取效应”作为实验材料,分别探讨了留守儿童的人际和群际比较效应。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高自尊留守儿童在上行社会比较中倾向于产生同化效应,其自我评价得到提升,低自尊留守儿童在下行比较中会提升自我评价,倾向于产生对比效应。
2.高自尊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上行比较和外群体下行群际比较中产生了同化效应,在人际下行比较中产生了对比效应。
3.低自尊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下行社会比较中产生了对比效应。在群际比较中,内群体上行社会比较信息令其产生同化效应,内群体下行社会比较信息令其自我评价提升,外群体下行社会比较信息则对其自我评价不产生影响。
4.自尊对留守儿童具有保护作用。
5.群体差异对儿童的自我评价的变化产生了影响:在人际下行比较中,高自尊非留守儿童产生了对比效应,高自尊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降低;在人际上行比较中,高自尊非留守儿童自我评价提升的幅度高于高自尊留守儿童:在外群体群际下行比较中,低自尊留守儿童自我评价提升的幅度高于低自尊非留守儿童;在外群体群际上行比较中,来自留守儿童的社会比较信息提高了高自尊非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