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拮抗细菌12-34菌株的分离鉴定及抗菌蛋白纯化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xiangq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是我国重要经济作物,而棉花黄萎病是当前影响我国棉花产量与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维管束系统病害。利用生物防治手段已经成为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新途径。从棉花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了一株对大丽轮枝菌有拮抗活性的菌株12-34,该菌株是一种具有较广抗菌谱的细菌。对12-34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的实验研究,初步认定该菌株属于芽孢杆菌属,提取其16S rDNA序列,将16S rDNA序列在NCBI网站中进行同源性比较,利用Neighbor-Joining法绘制系统发育树,结合生理生化反应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12-34菌株为Bacillus velezensis。对12-34菌株进行了发酵条件优化,采用不同的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摇床转速、培养基和不同的pH值对12-34菌株进行培养,对其发酵液的抗菌活性进行检测,得到了抗菌蛋白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5%,牛肉浸膏3%,CaCl2 0.10%,KCl0.05%。抗菌蛋白产生的最佳条件为:发酵时间48 h,装瓶量50 mL/250 mL,接种量10%,培养基初始pH 9.0,于37℃,200 rmin-1摇床振荡培养48 h。经过80%硫酸铵盐析,对其蛋白采用DEAE Sepharose Fsat Flow弱阴离子和CMSepharose Fsat Flow弱阳离子交换层析后,分离纯化到单一抗菌蛋白,经SDS-PAGE检测分子量约为35KDa。对抗菌蛋白进行蛋白酶和水浴加热处理,发现蛋白酶K、胃蛋酶对抗菌蛋白活性影响不大;蛋白对热稳定;pH活性范围较宽,在pH 6~8范围内抑菌活性最强,在碱性条件下稳定,在强酸性条件下抑菌活性消失。研究结果为棉花病区土壤微生物拮抗蛋白抗棉花黄萎病基因工程中提供一些理论及时间方面的基础工作。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和体会. 方法 根据足部皮肤缺损的部位和范围,分别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11例、游离胸脐皮瓣2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0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9例,腓浅神经营养皮瓣2例,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5例,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l例、局部岛状皮瓣修复12例.皮瓣切取最大为42 cm×14 cm,最小为4 cm×6 cm. 结果 52例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