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文拟通过分析天津市河西区2005~2014年麻疹流行特征,揭示影响天津市河西区麻疹流行的主要因素,为河西区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麻疹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课题通过文献研究方法了解麻疹疾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情况;动态监测河西区麻疹疫情,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描述性研究对天津市河西区2005~2014年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特征分析;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整理统计2005~2014年麻疹病例发病的相关因素,然后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麻疹发病因素。研究结果1、2005~2014年天津市河西区累计麻疹病例784例,其中2014年麻疹报告例数达到最高值,当年麻疹病例累计190例,发病率达19.09/10万。而2008年的麻疹发病率最高为19.84/10万,2012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0病例。2、2005~2014年麻疹病例时间分布中,累计情况平均各月均有病例分布,流行强度以散发为主。麻疹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3、4月份麻疹病例最多,分别占所有病例的20.66%和20.03%,其次是5月份和2月份,分别占所有病例的15.69%和15.18%。3、2005~2014年天津市河西区麻疹病例地域分布中,友谊路街的麻疹病例所占比例最高,达13.65%,其次为尖山街,占所有病例的12.12%。4、2005~2014年天津市河西区麻疹病例中男性病例454人,女性病例330人,男女病例性别之比为1.38:1。麻疹病例以20~50岁的青壮年麻疹和1岁以内的婴幼儿麻疹为主,20~50岁的青壮年麻疹病例比例为62.50%,1岁以内婴幼儿麻疹病例比例为19.77%。散居儿童在麻诊病例比例最高,占22.96%,其次为工人和家政、家务待业人员,分别占14.80%和12.12%。5、对影响7岁以下儿童麻疹发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流动史、就诊史、接触史、疫苗接种史等4个因素与7岁以下儿童麻疹发病有统计学相关,OR值分别为3.428,5.523,6.215和0.039。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就诊史、接触史、疫苗接种史与7岁以下儿童麻疹发病仍具有统计学相关,OR值分别为3.557,12.404和0.021。6、对影响8~20岁青少年麻疹发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流动史、出入公共场所、接触史、疫苗接种史等4个因素与8~20岁青少年麻疹发病有统计学相关,OR值分别为3.615,3.330,5.789和0.03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出入公共场所、接触史、疫苗接种史与8~20岁青少年麻疹发病仍具有统计学相关,OR值分别为3.050,13.423和0.016。7、对影响20岁以上人群麻疹发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流动史、接触史和疫苗接种史与20岁以上成人麻疹发病有统计学相关,OR值分别为4.027,4.513和0.08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接触史和疫苗接种史与20岁以上成人麻疹发病仍具有统计学相关,OR值分别为4.027和0.092。研究结论天津市河西区麻疹流行特征主要为:麻疹的流行强度主要为散发;麻疹各季均有可能发生,但以3、4月份较多。天津市河西区麻疹病例在时间分布、地域分布和人间分布上呈现一定的流行病学规律,高发人群已转向1岁以下儿童人群和20~50岁青壮年,尤其是散居儿童、工人和家政人员。河西区人口最多的友谊路街和流动儿童比例最高的尖山街报告麻疹病例最多。就诊史,接触史、疫苗接种史等影响因素与7岁以下儿童麻疹发病具有统计学相关性,其中就诊史和接触史为危险性因素,疫苗接种史为保护性因素;出入公共场所、接触史、疫苗接种史等影响因素与8~20岁青少年麻疹发病具有统计学相关性,其中出入公共场所和接触史为危险性因素,疫苗接种史为保护性因素;接触史、疫苗接种史等影响因素与20岁以上成人麻疹发病具有统计学相关性,其中接触史为危险性因素,疫苗接种史为保护性因素,以上结论提示我们应该针对不同人群做好防疫工作,这对预防麻疹发病具有重要意义。麻疹防控实践说明,预防接种是控制麻疹最重要的策略,但距离消除麻疹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需要继续落实麻疹防控各项措施,以流动儿童为重点人群,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监管,同时重视散居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