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尚书·禹贡》文本绘制出《禹贡》山川地理和九州划分情况的一类历史地图被称为禹贡图。以禹贡图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先秦至清代禹贡图的存佚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禹贡图做出类型划分,进而从地图的绘制与阅读两个维度入手,探究禹贡图的绘图类型、绘制动机与阅读心理。绪论部分首先对研究对象——禹贡图做出了概念界定,划出了研究范围,并对禹贡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展开分析,确立了研究基础。第二章是对先秦至清代的禹贡图存佚情况的梳理。以时间为序,概述了文献记载和传世禹贡图的基本情况,还对历来有争议的贾耽《海内华夷图》是否为禹贡图的问题展开了考辨,认为贾图确实反映了《禹贡》九州地理信息,但并不是传统上认为的朱墨套色地图。第三章根据图中反映的地理信息,将禹贡图划分为三个大类,即历史地图、全国总图和解经之图。首先,探讨了作为《禹贡》文本图像化并呈现华夏核心区域的禹贡图如何在时间维度开启了历史地图的序列,描绘了文明的地理起源,在空间维度完成了全国总图空间的认证,申明了国家疆域的正统;其次,返回《禹贡》经义,探讨《禹贡》作为“治水之书”时蕴含的“经世致用”之道。本文认为,不论何时,禹贡图所蕴含的象征“中国”的深厚意蕴,始终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存在。第四章研究的是禹贡图的绘制动机。通过对两汉魏晋几次以《禹贡》九州为蓝本的区划调整的梳理,认为基于《禹贡》九州所蕴含的正统性与神圣性,历代对禹迹的重现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在国土上而不是竹帛上重建的《禹贡》九州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禹贡图。当现实政治难以在国土上完成九州区划时,这种传统就转向纸面,以地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正是这一转向,使得《禹贡》九州不再作为实际行政区划的蓝本投射于国土之上,而以历史地图、全国总图和解经之图的面貌重新出现。第五章探讨阅读者对禹贡图的使用与解读。读图者与地图的使用者从《禹贡》所记叙的“禹功”与“禹域”出发,首先关注禹贡图在治河理水活动中的意义,认为禹贡图不仅是大禹平治水土功绩的象征,更呈现着治水之道的原则与典范;其次,禹贡图也作为一种政治地理读本,象征着圣王的治道与疆土,对禹贡图的阅读也包含着读图以资治与读图以辨华夷的意味;最后,禹贡图作为废墟的重建联结了《禹贡》九州的“墟”与“迹”,还作为一个完璧的“华夏”,引发着偏安时代读图者的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