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提高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以来,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各省、市也纷纷开始展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截止到2014年,全国已经有二十多个地区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但目前制度发展过程中面临财政负担过重,参保患者实际医疗保障水平偏低,医疗保险基金结余不足等问题,如何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使其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收入发展水平相适应成为制度建设的关键。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研究成果之后,以天津市为例,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当前制度进行综合评价,对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制度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制度横向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地区间经济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上的不同,各省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我国医疗保险政策保障水平和参保公平性基本得到解决,但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和医疗保险可持续性有待提高;纵向比较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率逐年提高,政策引导性逐年改善,居民对城乡医疗保险的知晓度、满意度和支持度逐年提升;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相比,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个人缴费占比和医疗保险基金结余偏低;(2)利用微观个体数据分析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真实保障水平研究显示,不同参保类别、缴费级别、年龄的参保者医疗保险实际保障水平与政策保障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参保者就医医院级别、医疗费用水平均对城乡居民实际医疗保障水平产生显著影响;(3)利用系统动力模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适度结余水平分析显示,天津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适度结余水平为23%,该水平与学者们认为的指标值20%较为接近;为了达到这一适度水平,在医疗保险筹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提高个人缴费比,同时适度提高医疗保险平均保障水平。(4)利用政策工具模型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效能分析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工具失衡,环境型政策偏多,供给型政策次之,需求型政策最少;制度建设以医疗保障为主,政策流动机制和可持续机制工具短缺。根据研究结果,从制度顶层设计、完善制度筹资机制和补偿机制、构建医疗保障水平考核机制、基金预警机制等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