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进入了创新时期,科普形式正从传统科普向现代科普转化,科普对象被进一步划分,科普内容正从主要普及科技知识向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转化。现今我国的科普工作已基本覆盖所有人群,基层科普工作是我国科普事业的基础,基层科普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体的科学素养水平。随着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人们对科普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以科普主体(科学家群体和广大媒体)为中心向受众扩散的广播式一元化传播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科普受众日益丰富及多样化的科普需求,促使科普主体与受众双方民主、平等、互动性的科普模式成为了目前基层科普工作的主要研究课题。 基层科普是我国科普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基层科普工作的开展面广,政府对基层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较高,但是科普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基层科普受众的科学素养普遍偏低,对科普的意识也较为被动;另一方面,科普的主体在下行传播工作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基层科普的互动性效果较差。国内对基层科普的研究多以活动为指向,所谓活动仅限于科普内容或具体项目,而对于基层科普工作的运行机构、横向交叉、互动反馈、工作效果的检验等研究还存在不足或未经检视之处。这类科普活动呈现的特点是:实际活动多,开展活动的手段多,各种案例丰富;理论归纳少,特别是具有大视野、深层次、详解析、高度概括的理论探索缺乏,因此在指导基层科普工作方面缺乏有效实用的理论依据。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研究的方法,从提升科普效果的视角,依据科学文化传播的理念及相关理论,试图对我国基层科普的互动性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对我国基层科普中科普主体下行传播缺乏针对性、上行反馈渠道建立不完善、经费下拨方式单一、受众缺乏自主性、科普设施匮乏等使科普活动中的主体与受众双方缺乏互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文章围绕我国基层科普工作的历史演进特征及科普经费、科普设施、科普专兼职人员情况、网络科普设施情况等现状展开,以科学传播的理念作为理论依据,归纳总结了我国基层科普中的一系列互动性问题。同时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角度上对基层科普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对造成其互动性问题成因进行概括和总结。最后,结合传播学的理论、科学传播的理念及我国基层科普的实际情况对提高我国基层科普工作质量提出了建设性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