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供给是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放、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货币供给量的多少与国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如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利率、就业等各方面密切相关,是政府和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货币供给理论是当代经济和金融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从被誉为宏观经济学鼻祖的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将货币的外生性作为宏观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假设,他提出中央银行可以完全控制货币供给的结论。凯恩斯的结论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得到了新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等的推崇,一度成为经济学的教条。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金融创新大量涌现,传统金融理论受到冲击,出现了现代意义的货币供给理论。新剑桥学派提出货币供应不完全是外生的,中央银行对货币控制的非对称性及有限性等观点;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了银行在存贷关系上的决定权、金融创新能改变货币流通速度等、企业扩大信用规模等产生货币供给内生性原因。随着金融体系特别是金融创新的发展,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控制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决定,对国家货币供给的影响日益增大,货币供给越来越体现出其内生性。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金融技术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两个方面,而金融技术创新中,最引人注目的新生事物当属电子货币(赵家敏,1999)。伴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及信息科学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化,电子货币的产生及广泛应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从货币的发展历程来看,货币的变迁是为了提高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货币流通费用等以达到最终降低交易费用来满足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在降低交易费用上的巨大优势使电子货币取代传统通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近二三十年的时间内,电子货币已对金融体系中货币政策、监管、金融机构等各部分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随着电子货币的持续发展,这类影响程度将加剧。在我国,由于流通中的现金在货币构成中所占份额比较大、现金使用范围广泛、监管水平有限,随着电子货币需求日益扩大和满足,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将会更加明显。这一切就使得研究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成为必要。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主要是从货币供给的角度分析电子货币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整篇文章皆围绕电子货币与货币供给来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归纳了国内外关于电子货币的研究情况,提出了论文的写作目的和主要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电子货币的概述,主要分为四节:首先,总结了国内外主要的电子货币的定义,提出本文分析的电子货币是基于国际上较为通用的Basle定义及我国学者尹龙对电子货币的定义,以及货币供给定义和在文章所涉及分析的币供给及社会货币供给的定义和范围;第二节在本文电子货币定义基础上,从支付关系角度将电子货币分为了“单向支付”和“多向支付”电子货币两类;第三节比较电子货币和法币运行模式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分析了“单向支付”和“多向支付”两类货币具有的货币职能;最后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了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现状。第三部分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该部分总共分为三节:第一节总结了在电子货币基础下货币供给理论的变化,以前学者对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理论影响的分析结论;第二、三节主要分析了电子货币对法币供给和电子货币对法币外的社会货币供给量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分析电子货币的使用对法币供给体系中各层货币需求、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带来的影响;第二,在电子货币对法币外的社会货币供给影响分析中,分别分析了“单向支付”和“多向支付”两类电子货币对社会总货币供给量产生的不同影响。由于电子货币种类繁多,不易统一标准且不易收集数据,所以要从实证角度分析电子货币对法币外的社会货币供给产生的影响还不可能,所以本文仅仅从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法币供给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第四部分中,根据传统货币供给理论M=m*B,采用在传统计量模型中加入虚拟变量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电子货币在2000年发展前后,法币供给体系中各层货币需求(现金,狭义货币,广义货币)、基础货币及货币乘数与其各相关因素之间发生的显著性变化。拟通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得出电子货币的使用对我国法币供给体系中的关系,得出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体系产生的影响趋势。第五部分总结了本文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电子货币对我国中央银行货币供给所带来影响的结论,提出目前在这方面研究存在的不足和论文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