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六大茶类挥发性抗癌、抗炎活性组分,本研究以福鼎大白白茶、岭头单枞乌龙茶、英红九号黄茶以及云南大叶种普洱茶、红茶和绿茶为材料,采用SDE法初提茶叶挥发性组分,通过化学法和TLC法分离云南大叶种普洱茶、红茶、绿茶三大茶类挥发性组分初提物,以小鼠肝癌细胞模型Hepa1c1c7评价抗癌活性,以小鼠巨噬细胞模型RAW264.7评价抗炎活性,筛选抗癌、抗炎活性较强的挥发性组分,并通过GC-MS分析鉴定其组成。最终采用小鼠肝癌细胞Hepa1c1c7、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肝癌细胞HepG2、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以及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分别评价β-紫罗酮等7种主要挥发性单体的抗癌、抗炎活性。采用Chou-Talalay法评价单体间及单体与冬凌草甲素间组合对HCT116细胞的抗癌相互作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六大茶类挥发性组分初提物抗癌、抗炎活性(1)六大茶类挥发性组分初提物同时具有较强的抗癌、抗炎活性。诱导QR活性倍增的浓度范围为6.25~100μg/mL,NO抑制率达到50%的浓度范围为25~100μg/mL。抗癌活性:白茶、乌龙茶、绿茶和普洱茶显著强于红茶,红茶显著强于黄茶。抗炎活性:普洱茶、绿茶和黄茶显著强于白茶、红茶和乌龙茶。(2)GC-MS分析六大茶类挥发性组分初提物的组成,普洱茶挥发性组分初提物中相对含量最高的为杂氧类物质;其他五类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为醇类物质。各类茶挥发性组分初提物中相对含量≥5%的成分分别为:普洱茶中的1,2,3-三甲氧基苯;红茶中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和苯乙醛;绿茶中的芳樟醇、香叶醇、叶绿醇和α-松油醇;白茶中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和苯乙醇;乌龙茶中的芳樟醇、香叶醇、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反式-橙花叔醇和吲哚;黄茶中的芳樟醇、香叶醇、叶绿醇和α-松油醇。2、云南大叶种三大茶类挥发性组分化学法和TLC法分离产物抗癌、抗炎活性(1)三大茶类挥发性组分化学法和TLC法分离产物中,诱导QR活性倍增的浓度﹤50μg/mL的组分为:普洱茶中性组分,及其TLC分离的F6、F6-2和F6-3;红茶中性组分,及其TLC分离的F4、F5、F6、F7和F6-2;绿茶中性组分。NO抑制率达到50%的浓度范围为25~100μg/mL的组分为:普洱茶中性组分和红茶中性组分。(2)三大茶类挥发性组分化学法和TLC法分离产物中抗癌、抗炎活性较强组分的GC-MS分析结果,普洱茶中各组分相对含量≥2%的主要成分,杂氧类为1,2,3-三甲氧基苯、1,2-二甲氧基苯和1,2,4-三甲氧基苯;醇类为异植物醇和异辛醇;酮类为植酮、β-紫罗酮、四氢-2,2,6-三甲基-6-乙烯基-3-吡喃酮和二苯甲酮;醛类为壬醛;酚类为香芹酚;烷烃类为十七烷和三十一烷。红茶中各组分相对含量≥2%的主要成分,醇类为芳樟醇和叶绿醇;酮类为β-紫罗酮;醛类为:苯乙醛;烷烃类为:正四十烷、正二十烷和1-十九烯;酯类为棕榈酸甲酯。绿茶中性组分中相对含量≥5%的成分主要为醇类:芳樟醇、香叶醇、叶绿醇和α-松油醇。3、茶叶挥发性单体抗癌、抗炎活性β-紫罗酮、1,2,3-三甲氧基苯、1,2,4-三甲氧基苯、1,2-二甲氧基苯、香叶醇、叶绿醇和α-松油醇7种茶叶单体中,β-紫罗酮、1,2,3-三甲氧基苯、1,2,4-三甲氧基苯、1,2-二甲氧基苯和香叶醇同时具有抗癌和抗炎活性;α-松油醇和叶绿醇只具有抗癌活性。能够诱导QR活性倍增的单体为β-紫罗酮;能够抑制NO生成的单体分别为:1,2,4-三甲氧基苯、1,2,3-三甲氧基苯、β-紫罗酮、香叶醇和1,2-二甲氧基苯。7种单体物质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皆具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中对HCT116细胞抑制作用最强。4、茶叶挥发性单体间及单体与冬凌草甲素间抗癌相互作用7种茶叶挥发性单体间互作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6协同抗癌效果最好的组合为1,2,3-三甲氧基苯864.55μg/mL+1,2-二甲氧基苯1209.74μg/mL,细胞增殖抑制率为78%,CI值为0.05。7种茶叶挥发性单体与冬凌草甲素互作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6协同抗癌效果最好的组合为冬凌草甲素1.87μg/mL+叶绿醇172.46μg/mL,细胞增殖抑制率为92%,CI值为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