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诺斯罗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方法中的文学人物分类法,对彼得·潘和孙悟空两位顽童人物代表进行纵向贯通和横向比较。多年来,文学中的顽童形象很少受到学者与读者的关注。本文从发生、情节、主题、人物形象和叙事的角度,通过对两位顽童的比较研究旨在重新唤起人们对顽童形象的核心“游戏精神”的思考。
全文总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首先介绍了J.M.巴里和吴承恩两部著作的创作背景,同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彼得·潘与孙悟空的人物研究状况,引出两者比较的可能性。
第二章,文章分析了中西文化背景下“儿童观”的主流形态,以及在游戏精神关照下,中西文学作品中顽童形象所具有的不同特质与游戏特征。
第三章,论文分详细阐述了彼得·潘和孙悟空在弗莱的文学人物分类下所进行的比较研究。弗莱在他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中以英雄能量大小为标准将文学人物分为神邸、浪漫主义英雄、悲剧英雄、普通人以及讽刺英雄。英雄能量大小是相对于人类本身具有能量的高低而言提出的,分别体现在五种模仿模式中:神话模式,浪漫模式,高模仿模式,低级浪漫模式和讽刺模式。作为中西顽童形象代表,彼得·潘和孙悟空具有五种文学人物的共同特性,分别从神邸、冒险家、悲剧英雄、纯顽童以及小丑形象体现出来。
第四章,文章对两位顽童的原型比较进行系统归纳。两者的相同点分别体现在游戏精神、图形崇拜以及邪不压正的信念,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对社会所持有的不同态度、言语行为以及身份认同。
第五部分通过比较发现,顽童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游戏能动性,从而挖掘出游戏精神的本质所在:游戏能量、浪漫情怀、生命意识和美学思考。同时,笔者对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归纳,进而得出结论:只有在纯粹的游戏精神影响下的顽童才是真正的顽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