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嗣同出生于洋务运动兴起之时,乃晚清“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在中国近代化转型的重要节点上,怀揣救亡图存的使命,探索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中学和西学的交汇中,构建救国救民的理论,最终以“民权”的形式表达出来。他的民权观既反映出维新派人士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又体现出超越维新派人士认识水平的思想精华。本文以谭嗣同的民权观为视角,窥探传统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化转型时期,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以救国为目标,紧扣平等、民主、自由的时代脉搏,影响中国近代化的进展和方向。首先,讨论谭嗣同如何破除构建其民权观的桎梏。从政治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甲午战败对谭嗣同个人产生的刺激,剖析谭嗣同对清朝以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认识,得出谭嗣同把君主专制制度看作中国衰败的根源。他以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目标,全面审视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伦理纲常。从经济角度出发,将小农经济与机器生产做对比,突出发展机器生产的必要性,将经济发展作为政治上兴民权的基础。从文化角度出发,谭嗣同为打破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后盾——三纲五伦,将“父权”提升到维护“君权”的高度加以批判,使得他对君主专制政体的批判更具有彻底性。其次,主要探讨谭嗣同如何基于自身中西文化的知识体系以重新阐述平等的君民关系。具体而言,谭嗣同在面对封建王朝的重重矛盾以及西方国家侵略的背景下,以构建平等、民主、自由的大同社会为最高追求。同时,考虑到中国民众的现状,他认为兴民权要通过启民智的手段来实现,指出应采用兴办学堂、组织学会、办报纸三种具体途径,以达到提高民众政治素养和兴民权的目的。他还将想法落实于实践,积极参与湖南新政和维新变法活动,不遗余力的投身于推进近代化的实践活动中。最后,主要分析谭嗣同民权观的特殊性,思考其民权观的价值和影响。首先,谭嗣同民权观相较于维新派人士而言表现的更为激进和彻底。其次,谭嗣同身为改良派,其民权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民变”的认同感,较为推崇“任侠”精神和民众的力量。最后,谭嗣同具有反君权、求自由、促民主的革命倾向,通过《仁学》集中表达出来,其言其行都极大的启迪了后期革命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