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十年代长篇叙事诗的叙事艺术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ei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4O年代的现代长篇叙事诗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叙事长诗的繁荣显示着诗人们以文本的方式从文体、语言、形式等审美角度对现代叙事诗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建构。本文试图在对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细致研读的基础上,对40年代叙事长诗的叙事艺术与策略进行深入剖析,主要从抒情化叙事、意象化叙事、戏剧化叙事、谣曲化叙事四个层面展开,以发掘、评判其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历史贡献、价值、功能及局限等。40年代叙事长诗中的“抒情化叙事”策略主要体现于“情”与“事”的高度艺术融合,抒情形态表现在抒情结构与抒情语言方面;其抒情策略大体有两种方式:一是诗中人物的自我抒情,一是诗人自己或叙述人的抒情。40年代叙事诗人进一步发展了前人创造的“情绪型”叙事诗这种现代叙事诗的结构模式。当时的优秀诗人既追求具体可感的坚实的“事象”和“形象”,更注重营造空灵、超越而富于象征性的“意象”。他们自觉追求“意象化”的叙事策略,尝试运用“叙事形象意象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一系列富于深刻的象征性和鲜明的时代性的高度典型化的意象,并逐渐确立起这一新的叙事诗范型。40年代优秀叙事诗人打破了传统的“顺列”式平面戏剧结构,更多地采用“并列”式或“交叉”式的戏剧化结构,使叙事诗从单调、短小精悍的结构体式发展为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的张力结梅。他们进一步发展了“跳跃呈现”手法,而且注重营造戏剧性的情节与情境,往往采用多视角、多声部的表达方式,将“戏剧化”的叙事策略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解放区的叙事诗人在民族化、大众化、谣曲化的诗美观念的指导下,借鉴民歌民谣的表现技巧,运用“谣曲化”的叙事策略,创造出了“谣曲体”叙事诗这种“新时代的史诗”,丰富并发展了现代叙事诗的形式艺术。他们采用“比兴”、“复沓”、“铺叙”等典型叙述策略,既促使文本实现了既定的文体功能及创作目的,也因其自身的局限,客观上削弱了文本的艺术价值。总之,40年代的叙事诗人整合中西叙事诗学资源,借鉴古典叙事诗和西方现代诗的叙事技巧,在叙事策略和艺术技巧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与创新,为建立完备的现代长篇叙事诗的形式美学理论体系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对当代叙事诗的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也影响深远。
其他文献
厌氧氨氧化是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生物脱氮过程之一。因其反应无需有机碳源,氮素转化途径简捷,已成为当前脱氮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生长速率低,易流失的特性
<正> 在杜甫集中的成都诗,有一些成都的掌故,如石犀,石笋、石镜、琴台等,但毕竟不多。而在陆游的《剑南诗稿》中,成都的掌故就多得多了。这大概和二人性格不同有关,也可能和
<正>苏教版四上《春联》一课,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俗活泼的形式、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以及读背春联的好处。一、在师生交流中走进春联上课伊
1988年《世界服装之苑——ELLE》的创刊和1993年《时尚》的创刊,标志着我国时尚期刊的萌芽,1995年《瑞丽》的出现壮大了这支队伍。此后,时尚期刊迅速崛起,不断发展完善,渐渐
本文论述的主题是宋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流变问题。景物描写的审美流变主要表现在景物主体化和景物对象化这两种不同手法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中。同时这两种手法又是共时性地存在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1924—1926年间在现实与记忆的双重箝制下,鲁迅是如何感知这个世界的?与此相关的思维特点怎样?并进而探索在此心理基础上鲁迅的外在社会行为。在具体操作中,大
1979—1999是我国女性诗歌在新诗发展史上成长最迅速、创作实力最强劲、队伍最庞大、影响最深远的时期。对于这一时期的女性诗歌创作,仅仅从政治意识层面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
郭沫若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中国新诗的开创性功绩,他创作的很多诗歌作品,都一直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然而《百花齐放》这部创作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颜光敏是清初知名的诗人,与当时的宋荦、田雯、曹贞吉、江懋麟、曹禾、王又旦、叶封、谢重辉、丁炜等著名诗人,被合称为“金台十子”。他在诗歌方面的造诣很深,尽管流传下来
从儿童的心理发展角度出发,在蛙泳技术动作教学中用儿童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语言信号来代替复杂的动作口令,让儿童更容易接受,以提升学习效果与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