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战国以来,匈奴一直活跃在中国北部及蒙古高原地带,并先后以漠南、漠北为中心建立了强大的北方草原游牧政权,对中原王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肋。汉初由于国力空虚,西汉对匈奴采取以和亲为主的妥协避战政策;武帝时开始反击匈奴,拉开汉匈百年大战的序幕:宣元之后双方又重回和亲道路。在汉匈交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匈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深入密切的交流和融合。其中,人口的流动十分明显也非常频繁,数十万匈奴人口南下降汉,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西汉先进的物质文明对草原游牧民族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西汉一系列对匈政策也有效地打击了匈奴贵族势力,而匈奴上层内部剧烈的政治斗争则加剧了这一局势。为了配合其他对匈政策的实施、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西汉对匈奴降民进行了妥善的安置和管理,如设置属国、道,赏赐有功人员、任官封侯,并将降民积极投入到军事作战中。在积极优抚的同时,西汉也通过设置法律、分化瓦解等手段对匈奴降民的行为进行种种限制。西汉对匈奴降民的有效管理及这种管理背后体现的民族关系理念,为后世民族关系的调整和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借鉴,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大量匈奴降民的入汉对汉匈双方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特殊的身份与经历,匈奴降民入汉后形成了特殊的关于汉匈关系的认识,这也促使他们不断地调整自我以融入到儒家士大夫及统治阶层之中。而他们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艺术形式、习俗等传入内地,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了西汉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汉匈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主体,众多匈奴军事人才的使用也增强了西汉的军事实力,巩固了西汉边防,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