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总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长期以来,一个民族的兴衰无不和这个民族对土地的占有与失去有关,历史上所有强大王朝的兴起几乎都伴随着开疆扩土的历程。谁掌握了土地谁就拥有了财富,谁能控制住土地谁就能控制住政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土地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史,土地问题一直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斗争史和发展史。土地制度合理与否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安居乐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现有农村土地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变化,暴露出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相比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这三个方面发展基础和速度,农业现代化显然面临的挑战最大,而影响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核心问题是农村土地的适度集中和集约化经营。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本文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作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相关土地管理制度两个维度为切入点,对我国近代以来的土地制度变迁进行分析,以期把握土地制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规律。文章介绍了影响土地制度变迁相关的土地产权制度理论;对近代以来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均田地”、解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以及解放后两次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梳理研究。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分析,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分别指出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农村土地所有制方面存在农村土地所有者主体模糊不清和农村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在法律层面和实践层面都不完整的问题。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传统“均田”思想长期影响土地管理制度的变迁;二是政府在土地管理制度变迁中长期越位;三是土地管理制度变迁具有浓厚的“以城市为中心”的二元结构特征;三是土地流转难度大,土地规模化经营进展缓慢。基于此,文章对农村土地所有制三种不同的变革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所有制改革方向反面意见和顾虑观点进行了一一回应。认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应该以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构建完善的农村土地产权市场化机制为核心的目标,以完善土地所有者权益为基础、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农业”为核心、注重顶层设计,系统规划,试点和重点突破为原则。对完善我国现有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农村土地征收应以“农民转移量”为重要约束条件;二是征收农村土地的市场增益应作为“农民市民化”的专项资金;三是要积极推进土地所有者资格权转移机制;四是要建立完善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总之,农村土地制度变革要以解决农业为核心,从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来思考解决农村问题,消除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制约因素,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城乡发展的同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