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不断加深,环境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环境污染问题甚为严重的今天,政府应当积极履行其职能、制定出可行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的策略,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引导国家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资源和环境治理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和外部性,这导致了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境治理供给不足。这必须由政府采取措施来解决。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运作机制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参与的工程,其主要目标是为公众谋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国家的权力机构,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制定、执行环境治理、保护的法律、法规;第二,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调动社会各界、企业、非政府组织对违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单位的监督、管理;第三,探索环境治理、环境保护新的方式、方法,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进一步提高、完善;第四,吸取其它国家环境治理的经验、教训,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当前,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促进社会和谐,关键还是靠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抓住发展的机遇,以经济发展为契机,尽快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与改善,以落实并实行新发展观,显得更加迫切与重要。在探索我国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职能中,本文研究了政府环境治理范式的演进和环境治理政策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分析了政府治理环境的效果和环境治理上的政府失灵。环境问题是全世界各国人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环境质量是影响人类活动和生产的重要因素。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把各国政府推上了治理环境的前台,并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行使环保职能,必须为公众谋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并负有向社会提供环境政策、环境制度这样的公共物品的责任。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区域性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和紧迫,这些问题与区域的公共利益息息相关,使各地方政府往往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对政策调控范围模糊、难以界定的区域环境问题倾向于采取不合作与“搭便车”的态度,或将治理成本转嫁给他方,从而导致区域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频频发生各种环境危机。资源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是政府部门干预的基础。传统经济假设的是经济主体相互独立,而实际上,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却是广泛存在。外部性影响的直接经济后果就是经济活动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相一致。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及其引起的市场失灵的根源在于环境物品上的产权安排。虽然我国在环境经济政策上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经济手段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政策的系统性不强,没有实现环境经济政策的合力。同时,环境保护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通过合理地使用环境资源,积极防治环境保护的隐患,并在发生环境资源受到破坏,国家、人民利益遭到侵犯的时候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稳定快速的发展,我国政府、企业和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非政府的环境保护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以便发挥其监督的作用,促进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得以实现。在我国改革开发的30年中,我国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提高环境保护的力度。在环境政策体系方面,温家宝总理曾就指出,环境问题必须实现“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转变。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经济也正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实力也在不断壮大。所以,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健全,各级地方政府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实施力度,社会各界及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的监督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全社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积极努力、奉献,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健全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建立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环境保护体制、制度来支持社会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在宏观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微观上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环境质量是影响人类活动和生产的重要因素,环境问题是全世界、各国人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环境与发展间相互关系的思考和辩论中,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被提了出来。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的。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共同权利。一九八七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认同。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虽短,但却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其基本点有的以下三个方面:一、需要,即指发展的目标是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二、限制,强调的是人类的行为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三、公平,强调了代际之间、人类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环境治理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在中国,环境问题是转型社会面临的尖锐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面极广、运作机制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就环境的性质而言,其公共资源属性、外部性、空间性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整体,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往往会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区的利益关系,而现实中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导致各地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不同,造成地方政府在跨边界区域发展问题上存在着决策和解决动力方面的差异。环境问题在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下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是因为市场机制的顺利运行需要一些条件:比如产权明晰、完全竞争、无外部效应、无短期行为、无不确定性等。在这些条件满足时,市场机制能起到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但对于环境资源的配置来说,这些条件往往不能得到满足,市场不能通过价格机制解决企业过量地排放污染,在环境保护的范畴内,存在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存在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由。但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受决策信息不全面、不充分、不对称、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体制不健全、决策判断失误等各方面影响,政府干预也难免会出现政府失灵的问题,政府失灵不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还可能更加扭曲市场机制,造成更大的损失。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存在,为发挥第三种力量的作用提供了机会,公众,作为环境利益的相关者,积极参与到环境管理中,可以有效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也有助于减少因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所造成的环境资源的损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讲话时强调,一定要充分认识中国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态度,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的讲话,表达了我国政府重视环境保护的态度和治理环境的决心。在国际经济形势快速变化,国内经济深受国际经济影响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府的发展政策和环境政策。因此,从理论上研究我国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探讨相应的公关政策,以便对现实中中国的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不仅在理论上是必要的,在实践上也是必须的;论文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