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是指年龄介于11~12岁至15~16岁之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少年儿童。进入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儿童人际关系的构成比例发生明显的变化。可以说,进入学龄期后的儿童有超过1/3的时间是在校园里与同学或者同伴们度过[1]。因而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和情感依赖在中学时期开始从对父母和教师等成人转向同龄的伙伴,他们更注重于同龄人之间形成良好互动以完成当下时期的诸多发展课题[2]。所以说同伴和同伴关系对中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和社会成功适应有着成人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测量法以及团体实验干预等方法,在考察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现状基础上,探查了情绪智力、孤独感与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并对界定为同伴关系不良的中学生实施了实验组对照组团体干预实验研究。在研究一中,我们发现:1)在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学生团体里,约有48%的同学处于班级被拒斥、被忽视或有争议的不良同伴地位,相对的仅有22%的中学生在班级处于受欢迎的同伴地位地位,并且同伴接纳水平有限制性别差异,女生同伴接纳水平高于男生,有更多女生处于受欢迎地位,而更多男生处于被拒斥的同伴地位。2)针对中学生友谊质量的调查显示,男生和女生在仅在友谊质量的帮助陪伴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亲密交流,肯定价值、冲突与背叛和信任尊重维度上差异显著。而同伴地位不同的群体在友谊质量的帮助陪伴和肯定价值上有显著差异。3)中学生同伴关系中同伴接纳程度和友谊质量对个体孤独感及其各维度有显著影响,社交地位处于被拒斥儿童,孤独感体验尤为深刻。4)情绪表达、正向激励、帮助陪伴、同伴接纳对中学生孤独感有直接影响,情绪表达、正向激励还通过中学生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中学生孤独感体验。通过对研究二《初中生同伴关系团体干预实验研究》的结果分析,我们认为:1)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团体干预实验对于中学生孤独感降低和情绪智力水平的提升有显著效果;2)针对中学生积极情绪和同伴关系的辅导能显著提升被试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帮助青少年学生改善同伴关系状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关注在班级中处于被拒斥地位的学生群体。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团体辅导对于提升中学生情绪智力、改善中学生同伴关系、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