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电针刺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20~60岁,体重指数在18.5~28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A组),电针刺组(B组)。A组:常规全身麻醉;B组:常规全身麻醉+电针刺处理,B组在麻醉诱导前、术毕即刻针刺双侧内关穴、合谷穴30min。所有病人均于术前(T1)、术毕(T2)、及术后1d(T3)抽取外周静脉血,用于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白介素-6(IL-6)的检测;于术前(T1)、术后1d(T3)、术后2d(T4)分别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40-item quality of recovery score,QoR-40)综合评估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结果:1、血清β-EP、5-HT、IL-6水平检测:与T1相比,A组在T2、T3时点血清β-EP、5-HT、IL-6均增高(P<0.05),B组在T2、T3时点血清β-EP、IL-6也增高(P<0.05),而5-HT在T2时增高(P<0.05),T3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在T1时点的血清β-EP、5-HT、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点B组的β-EP水平增高(P<0.05),5-HT、IL-6水平降低(P<0.05)。2、QOR-40、MMSE评分:与T1时点相比,A、B两组的QOR-40评分在T3、T4均有下降(P<0.05),而MMSE评分在T3时点下降(P<0.05),T4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 A组相比,B组在T1时点的QOR-40评分、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3、T4时的QOR-40评分、MMSE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同时 QOR-40的5个亚项(包括情绪状态、身体舒适度、心理支持、自理能力、疼痛的评分)在 T3时点也明显升高(P<0.05),但在T4时点的心理支持、自理能力及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术后A、B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56.7%、23.3%,B组显著低于A组(P<0.05),需要恶心呕吐治疗的例数A组为16例,B组为7例,B组也显著低于A组(P<0.05)。4、VAS评分:在T3时的VAS评分及术后需要疼痛治疗的例数B组显著低于A组(P<0.05),但T4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刺能改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早期恢复质量、提高MMSE评分,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β-EP、降低5-HT、 IL-6的浓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