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转型期是城市空间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语境。转型期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理与优化调控是城市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当前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亟需探索的重要问题。
转型期大城市空间结构急剧演变,催生出一系列城市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传统社会组织方式发生转型,城市空间分异程度和复杂性空前提升,内城重组与外围扩张进一步加剧,共同改变着城市的固有面貌。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化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城市蔓延、人口膨胀、产业重构和社会治理给大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大城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心,其核心地位将得到不断加强,大城市空间的稀缺性与复杂性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把握转型期这一历史情境,解构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内涵,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与机制,进而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控进行深刻反思和理性回归,是当前城市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使命。
本论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和相关理论溯源的基础上,界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双层次、四维度、七要素”理论模型和转型城市空间研究范式。在理论模型和空间范式的基础上,论文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特殊转型时期,以北京和天津等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系统、建筑结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人口分布及社会结构等角度对转型期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和演变机理进行了广泛探讨。最后,立足理想城市空间的价值取向和时代困境,提出我国转型期大城市空间结构调控策略。
论文主要得出五个方面的结论。第一,转型期是当前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语境,城市空间结构可以用“双层次、四维度、七要素”模型来加以概括。所谓双层次,即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应包含城市内部结构以及城市空间与外界的联系两个层次。“四维度”是指三维空间叠加时间维度,而“七要素”包括生态空间、实体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虚拟空间以及围合空间。第二,转型期大城市内部空间重组与分异进程显著加快。物质实体与城市形态规模扩张,呈现出明显的破碎化与异质性特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模式发展变迁,传统产业空间重组,新产业空间逐渐形成。人口郊区化趋势明显,多中心人口密度格局日渐形成。社会阶层多样化,社会空间分异程度增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作用有所加强。异质性文化要素侵入,文化景观与地名空间失语,传统民俗空间弱化。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催生网络空间,赛博空间正在萌芽。邻里空间私密化,生活空间公共化,计划经济时期的“蜂巢式”单位制邻里空间正在向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封闭性社区邻里空间过渡。第三,大城市对外空间经济联系加强,空间扩散与外溢成为必然趋势,产业空间、居住空间和休闲空间外溢进入加速阶段。第四,转型期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理涵盖五个不同尺度的内容。全球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大城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国家层面的体制转型、制度改革和生产要素重组,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空间要素的组合方式。区域资源环境条件对城市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重大区域政策也引导着城市空间的运行模式。城市政府引导着城市空间拓展的总体方向。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增大了自组织活力和调控作用。第五,转型期的特殊语境,使得大城市空间结构内在诉求与时代困境成为现实的矛盾,必须立足理想城市空间的价值取向和“辩证乌托邦”的价值体系,从制度层面、要素层面、规划层面、结构层面和社会层面,探索转型期大城市空间结构调控的“中国式”答案。
本论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双层次、四维度、七要素”模型,建构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范式与分析框架。其次,多维度探讨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从城市内部空间重组和空间外溢两个角度,对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前者涉及生态空间、实体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等方面,后者涵盖产业与居住外溢等内容。最后,多层面分析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理。从全球、国家、区域、地方和个体五个层面,对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理进行分析,即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体制转型与要素重组、资源约束与区域导向、政府干预与经营城市以及多元主体调节和自组织。立足转型期大城市空间结构现实矛盾和价值取向,从制度层面、要素层面、规划层面、结构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调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