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风暴中,中国的金融安全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不高且开放程度有限。但是,我国正处于金融限制逐渐放松,迈向金融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正确认识金融市场与危机对于中国金融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金融市场与金融危机传统上被认为是经济学所讨论的话题,在社会学领域,对于金融危机的研究非常有限。事实上,金融的发展依赖于社会提供各种制度与文化基础,金融市场上的活动也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的。因此社会学在这一重要的社会领域应有所贡献。本文通过详细解剖一个历史个案——南海泡沫事件,阐释社会网络在泡沫制造与传导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这一金融危机事件的文化与制度背景。从社会学的角度回答了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金融泡沫或危机是如何形成的。本文修正了结构的经济社会学忽略行动者和其他社会背景的倾向,将行动者的动机与社会制度和文化纳入到网络分析的框架中,并与经济学的利益最大化假设和原子化分析方法进行对话。通过对南海泡沫事件历史资料的分析,指出金融危机就是金融机构通过调动上层紧密网络而发动起下层松散网络的过程,并归纳形成了如下四个命题:(1)多重动机命题:金融行动者具有多重动机而非单一的经济利己动机;多重动机是社会网络、文化与制度共同塑造的。(2)网络位置命题:无论是对于金融机构还是大众投资者来说,网络位置和资源都成为行动者的依据和策略途径,且对于经济后果有关键作用。(3)弱嵌入优势命题:强嵌入的金融机构能够更有力的调动起网络资源,但是在危机中,弱嵌入的金融机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而更有可能较好地存活下来。(4)网络密度命题:紧密网络利于共享信息,而松散网络则利于传导情绪;大众投资者松散的网络结构促进了乐观或恐慌情绪的传播和集体行动的酿成。依据上述命题,本文提出,此类泡沫事件在三百年中一再发生的原因在于投资者的社会网络结构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最后,本文简要探讨了南海泡沫事件对于理解和防范当代金融危机的若干启示。本文的研究结构如下:首章,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并对经济学和社会学关于金融危机及南海泡沫的现有研究分别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即金融危机是一个金融机构调动上层紧密网络与下层松散网络的过程。第二章,对南海泡沫中的三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大众投资者参与这一事件的动机进行分析,指出市场参与者具有经济、价值和情感等多重动机,且多重动机是在特定的社会网络和文化制度背景中形成的。第三章,分析了金融机构的行动网络,指出南海计划的顺利启动归功于南海公司有效地利用了它的网络资源。并在比较南海公司与英格兰银行的网络关系和策略后指出,在危机中,弱嵌入的公司因其灵活性和独立性而更容易存活下来。第四章,介绍了大众投资者的概况与其交易的制度保障,并通过历史个案分析了大众投资者的网络。指出网络资源对投资者的行动和结果起关键作用,以及大众投资者整体上松散的网络结构导致集体的抛售行为与市场崩盘。最后,尾章,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和讨论。本文的基本结论是,金融危机是在特定的社会网络和制度文化背景中形成和发展的。本文提出的四个命题(作为本研究之具体认识)对理解和防范当代金融危机亦具有若干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