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防治因子木霉菌(Trichoderma spp.)具有重要的研究开发价值,不同种木霉菌(Trichoderma spp.)生物防治能力差别很大。纤维素酶作为筛选木霉菌(Trichoderma spp.)生物防治能力的指标之一,在其生物防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合理利用菌株产纤维素酶的能力进行生物防治研究,对于农业实际应用中开发新的微生物资源意义重大。 本文从黑龙江省密山地区不同生态型土壤的365株真菌中分离出一株生物防治能力较强的木霉菌(Trichoderma sp.)T4菌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T4菌株在天然培养基中生长能力较强,在合成培养基中最适生长碳源为麦芽糖,最适生长氮源为豆饼粉,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pH为5~6,在无氮培养基中可以生长,利用乙炔还原法测得该木霉菌(Trichoderma sp.)培养96h固氮酶活性最高,乙烯形成量为1.3×10-6mol/L?d。经鉴定此菌株为黄绿木霉菌(T. aureoviride)。 以大豆根腐病菌(Fusarium spp.)、大豆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及杨树烂皮病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为试验对象,研究了黄绿木霉菌(T. aureoviride)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防治效果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黄绿木霉菌(T. aureoviride)对不同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不同,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R. solani)、大豆菌核病菌(S. sclerotiorum)及杨树烂皮病菌(C. chrysosperma)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100%,而对大豆根腐病(Fusarium spp.)的几种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55%~80%;显微观察发现,黄绿木霉菌(T. aureoviride)的生物防治作用主要包括重寄生及溶菌,与大豆根腐病菌(Fusarium spp.)对峙培养中表现为菌丝缠绕、平行生长与交叉,而与水稻纹枯病菌(R. solani)和大豆菌核病菌(S. sclerotiorum)的对峙培养中除出现上述现象外还表现为对菌丝及菌核的侵入。黄绿木霉菌(T. aureoviride)在PD(马铃薯、葡萄糖)培养中的发酵液能有效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最佳发酵时间为3~4d,经121℃处理25min或在pH3~9的范围内,仍可有效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50%浓度的黄绿木霉菌(T. aureoviride)发酵液对各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可达到100%。经发酵液处理的病原菌菌丝变形、菌体不完整、菌丝老化加剧,处理20h后病原菌菌丝湿重下降约50%,电导率、呼吸强度几乎下降为零,与呼吸相关的几种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用发酵液处理后的病原菌菌丝接种植株,植株发病率降低96%以上。 利用硝酸镧与硝酸铈研究了稀土元素对黄绿木霉菌(T. aureoviride)生物防治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黄绿木霉菌(T. aureoviride)比病原菌对稀土元素更为敏感,在低浓度(<200μg/mL)条件下稀土元素可促进黄绿木霉菌(T. aureoviride)生物防治能力的发挥,发酵液的有效中浓度下降2.6%以上,但高浓度的(≥1000μg/mL)稀土元素则完全抑制黄绿木霉菌(T. aureoviride)及大豆菌核病菌(S. sclerotiorum)菌丝的生长。 纤维素酶在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竞争营养基质、重寄生、溶菌及协同几丁质酶分大分子物质等。以黄绿木霉菌(T. aureoviride) T4菌株为实验材料,对其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产生的纤维素酶进行分离提纯,结果表明,该菌株固体发酵产酶的最适天数为4d,最适氮源为NH4Cl,最佳碳氮比例为1:1,通气量对产酶没有影响;液体Mandels发酵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比绿色木霉菌(T. viride)提高165.8%。利用(NH4)2SO4分级沉淀、Sephadex G-100分子筛层析和DEAE-Sephadex A-50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纯化到了内切葡聚糖酶(EG)和β-葡萄糖苷酶(BG)组分,测得EGⅠ、EGⅡ、EGⅢ、BGⅠ和BGⅡ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62.3kD、71.9kD、52.6kD、85.3kD、78.3kD,等电点分别为5.4、4.8、5.0、5.6、5.8,EG酶和BG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60℃、55℃,最适pH值为5。 以黄绿木霉菌(T. aureoviride)T4菌株为实验材料,利用原生质体诱变技术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研究了影响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因素及诱变菌株生物防治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形成的最佳条件为0.5%蜗牛酶、0.5%溶菌酶和1.0%纤维素酶,18h菌龄,32℃酶解3h。采用硫酸二乙酯(DES)、紫外线(UV)及氯化锂(LiCl)复合诱变,得到了纤维素酶活性和生物防治能力增强的诱变菌株,该诱变菌株纤维素酶活性提高44%,遗传性能稳定,对病原菌的覆盖能力增强,发酵液抑菌能力提高,对水稻纹枯病菌(R. solani)、大豆菌核病菌(S. sclerotiorum)及杨树烂皮病菌(C. chrysosperma)的有效中浓度分别下降了25.7%、38.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