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城传统居住空间更新机制探析——以前门鲜鱼口历史文化保护区草厂、长巷地区为例

来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niao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旧城传统居住空间的衰败是由于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引发的社会、文化综合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能脱离城市、社会和历史背景,从空间上旧城不应以保护划界的方式从城市社会系统中割裂出来,从时间上更不能借保护的名义毕其功于一役。笔者参与了前门地区保护、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保护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在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实施渐进式、微循环的适时更新”。但是日前前门东片地区在“人房分离”政策下的大规模动迁违背了保护规划原则,这说明保护规划由于缺乏具体实施办法和保障机制的支撑而难以得到贯彻落实。本文针对目前的这种状况,探索一种保障旧城保护原则得以贯彻的实施策略。 在对北京旧城改造发展过程以及旧城传统居住空间基本特征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北京旧城保护与更新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试图在短期内解决问题的大规模改造方式逐渐遭到质疑的同时,小规模、渐进式的微循环更新在实践探索中仍需突破各种难题。在此认识基础上引入了“社区合作更新”策略和“社区建筑”理念,并将其发展为公共政策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旧城保护更新尝试。前门长巷、草厂保护区保护实验就是针对现在前门地区旧城传统居住空间中的丰要矛盾进行的小规模整治实验,目的在于探索社区合作更新机制的可行性。实验通过建立政府、居民、专家二位一体的操作平台,区别于目前“人房分离”的方式,突出居民的主体地位,探索出一条自下而上的旧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社区合作更新机制是一个向长期目标过渡的合作平台,对保障旧城更新方式多样性、传统风貌延续性有重要作用,对肩动北京旧城传统居住空间新陈代谢的内在动力机制具有长远意义。
其他文献
张拉膜结构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张拉膜结构技术和材料不断成熟,近20年来张拉膜结构逐渐成为一种可接受的空间结构形式。轻质、灵活、优雅、生态的张拉膜结构受到许多高技建
我们正站在机器时代与数字时代的交叉口,当今社会,商品和信息的泛滥,使我们不能像机器时代那样,成功地把理想中的生活铸造成清晰的视觉图像.可是,在建筑和设计领域,不管我们
建筑技术、自动化技术与IT技术的相互融合,产生了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伴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建筑中的突发事件也是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突发事件的
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风能可以显著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传统能源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在风力资源丰富地区,探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了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而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是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入手,生态用地的布局是在建设用地布局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无法从整个区
现存江南宋元以来木构建筑遗构甚少,仅存宁波保国寺大殿等几座,这是认识研究宋元江南建筑最为直观的资料。但究竟数量有限,不能代表当时所有建筑类型的式样特征,更不能全然体现江
文章以侗族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贵州省、广西省侗族聚居区现存的实例,以此作为为研究依据,并以侗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生存的自然环境作为贯穿的线索,对侗族从村寨到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问题逐渐突现出来,不论是从城市整体发展还是从城中村自身发展来看,城中村目前的存在形式有其严重弊端,如果不加以改造,必然会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各
包豪斯是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校。因此,包豪斯在建筑设计乃至工业发展的长河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长久以来,现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乡土建筑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个别的民居研究到乡土聚落整体研究的过程。迄今为止,我国乡土建筑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研究方向。然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