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旧城传统居住空间的衰败是由于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引发的社会、文化综合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能脱离城市、社会和历史背景,从空间上旧城不应以保护划界的方式从城市社会系统中割裂出来,从时间上更不能借保护的名义毕其功于一役。笔者参与了前门地区保护、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保护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在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实施渐进式、微循环的适时更新”。但是日前前门东片地区在“人房分离”政策下的大规模动迁违背了保护规划原则,这说明保护规划由于缺乏具体实施办法和保障机制的支撑而难以得到贯彻落实。本文针对目前的这种状况,探索一种保障旧城保护原则得以贯彻的实施策略。
在对北京旧城改造发展过程以及旧城传统居住空间基本特征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北京旧城保护与更新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试图在短期内解决问题的大规模改造方式逐渐遭到质疑的同时,小规模、渐进式的微循环更新在实践探索中仍需突破各种难题。在此认识基础上引入了“社区合作更新”策略和“社区建筑”理念,并将其发展为公共政策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旧城保护更新尝试。前门长巷、草厂保护区保护实验就是针对现在前门地区旧城传统居住空间中的丰要矛盾进行的小规模整治实验,目的在于探索社区合作更新机制的可行性。实验通过建立政府、居民、专家二位一体的操作平台,区别于目前“人房分离”的方式,突出居民的主体地位,探索出一条自下而上的旧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社区合作更新机制是一个向长期目标过渡的合作平台,对保障旧城更新方式多样性、传统风貌延续性有重要作用,对肩动北京旧城传统居住空间新陈代谢的内在动力机制具有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