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小说翻译的活跃时期,在中国小说翻译史,乃至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在短短二十年内,我国翻译了近千种外国小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翻译外国小说的第一次高潮,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翻译小说帮助了国民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乃至于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和转型。
清末民初时期的小说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特殊翻译现象,许多学者都普遍承认该时期小说翻译的重要性,但是这些翻译小说由于不忠实于原著又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批评。而且相比清末民初的这些翻译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性而言,对它的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该时期的小说翻译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他们的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本文从翻译伦理视角下对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弥补对该时期的小说翻译的研究的不足,并能够对这个时期的小说翻译给出合理客观的评价。
伦理学是关于是非对错的哲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际且涉及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活动,翻译显然是需要伦理学给予指导和规范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翻译置于伦理学的框架下进行思考,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可能的全新视角。在我国翻译领域,翻译伦理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而吕俊是国内最早开始深入研究翻译伦理问题的学者之一,并借鉴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提出了“翻译伦理学”概念。此后,从伦理学视角开展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中国内地蔚然成风。
本文主要是以Andrew Chesterman的四个伦理模式(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和规范伦理)作为理论对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进行分析,同时以林纾翻译的《黑奴吁天录》为个案研究。Chesterman的四个伦理模式综合了许多其他的翻译伦理观,因此他的翻译伦理观更系统,更客观。尽管该时期翻译的小说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由于它们翻译的时代相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的特点。本文通过该时期小说翻译的特征和影响总结这些翻译小说所体现的翻译伦理模式。分析得出该时期的小说翻译符合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和规范伦理的要求,却由于没有忠实原文而违背了再现伦理的要求。这也是它们备受学者批评的原因。通过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译者的翻译目的,我们得出这个时期的小说翻译违背再现伦理是为了更好的符合其它三种伦理模式,是当时的译者根据需要所作出的选择。由于它们对当时的读者和主流社会意识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这个时期的小说翻译遵循了当时的翻译伦理,是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