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软件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和信息社会的灵魂,担当着推动经济全球化和未来商业模式转变的重任,并成为21世纪决定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同时,对一国而言,发展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基于软件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继不少国家将软件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之后,中国政府也于近几年明确做出着力提升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迅速,但其国际竞争力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由此而演变的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先导产业,信息产业将肩负重大的任务。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有助于带动其他产业信息化的进程,这同时也为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软件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关系到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我国软件产业近年来虽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作为一个在国内相对新兴的产业,其实力还相当薄弱,不仅与国外软件产业的差距很大,也与我国独具的资源优势不相称。因此,对我国的软件产业进行研究,弄清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个分析框架、评价指标及其对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则更有利于我们洞悉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找到提升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对策。这样的研究不仅非常必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的研究以国家整体为视角,在产业层面上进行研究,包括定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两部分。文章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力图构建一个有效评价软件业国际竞争力状况的分析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在研究中通过指标量化,探寻各类指标在竞争力构成体系中的重要性,使得软件业国际竞争力的量化研究得以加强,从而较精确地衡量软件业国际竞争力,减少研究中的主观性,增强客观性,使理论具有更强的实践功能,最终实现完善现有软件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解决一般理论与新的发展环境相结合的问题。具体来说,理论研究中,本文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着手,借鉴乔东逊的“九要素模型”以及金碚、裴长洪等关于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建立了适合于我国产业研究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包括要素条件、市场需求、产业的市场竞争结构、企业组织和发展战略、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政府以及机遇七个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运用于我国的软件产业,建立了适合于我国的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包括人力要素、技术要素、软件产业的市场需求、软件产业的相关产业、软件产业的市场竞争结构、政府支持六个因素。同时,借鉴国内外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了适合于我国软件产业分析的评价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人力要素、技术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市场竞争结构和知识产权保护。二级指标包括软件产业研发人员、软件产业专业人员、软件产业研发人员强度、软件开发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额、软件开发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软件产业全年销售总收入、软件产业全年销售总收入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制造业出口额的比重、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软件产业规模排名前四位企业销售总收入、软件产业规模排名前四位企业销售总收入占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的比重(CR4)、软件登记受理量、专利申请数。定量研究中,根据前文设立的指标体系,本文建立了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运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针对各指标对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进行了量化的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市场竞争结构与技术创新是影响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指标,软件产业研发人员强度对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也有着较为显著的正影响。最后一部分结合我国国情、量化研究的结果以及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确定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目标,并从框架中的七个方面为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了政策性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把中外学者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运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某一产业,建立了适合于我国实际情况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并结合我国软件产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2)运用计量方法论证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各评价指标与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研究了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强弱。(3)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去探寻提升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