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翻译观念中,忠实标准是翻译的最高标准,任何背离原文的翻译都被认为是不合适的。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自古以来就被置于一个隐形的位置。“仆人”,“传声筒”等称呼都体现了译者的地位。二十世纪8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了“创造性叛逆”的命题。此定义的出现让翻译标准有了新的视角。译者作为翻译的重要主体,应当发挥主观创造性来译出忠于作者意图的作品。此后,中国学者谢天振引用了此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文学翻译中。翻译总体上可分为口译与笔译两大类,口译与笔译不同,译员与讲话者处在同一空间,对讲话内容有较大干预性和主观性,这更加凸显了口译员的主体性角色。口译员不仅要完成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还要保证交流的有效性和功能性。这使得口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记者招待会成为了解国家政策与政治观点的重要门户。记者招待会口译也随之成为研究焦点。由于记者招待会的政治性和即时性,对于口译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使其口译中出现了众多精彩的翻译亮点。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忠实”的翻译,事实上是口译员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而采用的口译策略。这给记者招待会的口译研究带来了较大的空间。口译员作为口译活动的主体,要积极利用自身的创造性思维,避免机械化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寻找能够传达讲话者意图的最佳的口译方式,把自己视为交流的协调者和参与者,保证口译的质量和交流的顺利进行。本文从创造性叛逆角度分析了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不忠实”现象。引言部分介绍了此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文献综述总结了创造性叛逆和“不忠实”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创造性叛逆和口译中“不忠实”现象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不忠实”口译进行分类,分析了“不忠实”现象产生的原因。之后运用大量记者招待会口译的实例,从文化层面,语言层面和策略使用层面三个方面分析了“不忠实”口译的具体表现和积极作用,并探讨了如何正确发挥口译员的主体性以及提高口译质量。最后,本文从跨文化意识,知识背景,时政,创造性思维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培养高水平口译员的主要方法,为今后优秀口译员的训练以及培养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