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地区圩垸防洪影响下的暴雨洪水演变与洪涝风险变化研究 ——以太湖平原武澄锡虞区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anos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作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重要表现形式,所引起的水文效应已成为水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的暴雨洪涝问题成为关注焦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在城市化水文效应方面开展了众多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尽管如此,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单一人类活动要素(如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洪水响应,较少关注城市化地区不同人类活动与洪水的相互作用,对多要素引起的洪水变化缺乏定量分析与实证研究。近三十年来,随着我国东部平原水网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不透水面增加、河流水系衰减、局部圩垸工程建设及其不尽合理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暴雨洪水变化。因此,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开展更为细致的分析,揭示城市化进程中不同人类活动要素对暴雨洪水的影响,识别引发洪水演变的主要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相关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与实践意义。武澄锡虞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腹部,是我国城市化最快、人类活动干扰最典型的区域之一,加之不利天气影响,洪涝灾害频发;‘二轮治太工程(2001~2010)’实施以来,圩垸工程建设加强,排涝格局发生变化,给区域防洪带来新挑战,迫切需要探讨城市化地区圩垸防洪影响下的暴雨洪水演变与洪涝风险变化规律及形成机制。为此,本文以武澄锡虞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理学、水文学及水力学等多学科方法,以暴雨洪水分析的“环境变化-演变规律-过程模拟”为主线,系统分析城市化进程中人类活动要素(土地利用、河流水系与圩垸防洪建设)变化特点,揭示长序列洪水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定量评估不同要素变化对洪水过程和洪涝风险的影响程度,为城市化地区的防洪减灾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以遥感影像、地形图和水利普查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并结合实地调查,运用GIS/RS技术完成下垫面解译与水系提取工作。从土地利用、河流水系及圩垸工程建设方面,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下垫面变化与圩垸防洪特点。近三十年来,研究区先后经历了1991~2001年加速发展阶段和2001~2015年快速发展阶段,城镇用地比例由16.74%增至52.97%;河网密度与水面率分别减少14.63%、17.59%,衰减水系与新增城镇用地表现出较好空间一致性;1990s以来,新增大量圩垸防洪工程,向着大规模、高排量方向发展,截至2014年,形成以主要城市(常州、无锡)为目标的区域防洪体系。基于区域主要控制水文站1954~2014年的水位资料,选取5个反映洪水特征的指标(最大1日、最大3日、最大7日、超门限峰值和最大1日发生时间),采用趋势和突变分析法揭示了长序列洪水水位演变特征;基于此,开展水位变化的统计分析,从自然因素与主要人类活动(圩垸防洪)方面,阐明了水位变异的驱动机制,量化了圩垸防洪因素对降雨-水位关系的影响程度。研究得出:①多数洪水水位指标呈上升趋势,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发生明显变化;②1990s以来,圩垸防洪能力不断增强,是导致研究区洪水水位发生变异的主要因素;③圩垸防洪能力增强对洪水水位有明显抬升作用,最高影响达23.5%,这一影响主要集中在大规模圩垸工程建设之后。综合水文和水力学方法,建立了城市化区域圩垸条件的洪水综合模型系统,定量模拟不同人类活动要素(城市圩垸防洪、河网水系和土地利用)对洪水过程与河网调蓄能力的影响,探讨了不同量级暴雨的洪水变化规律,识别了引起洪水过程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①通过模型耦合方式建立起产汇流与复杂河网的联系,改进了参数率定方式,获得一套相对优化的模型参数,增强了模型在该区的适用性;②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城市圩垸防洪对洪水过程的影响最大,表现出明显‘双面效应’,即降低圩内河道水位(0.11~0.48 m),抬升圩外河道水位(0.01~0.14 m),河网水系变化的影响其次,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最弱;③城市圩垸防洪对圩内的河网调蓄能力影响最大,降低最大调蓄容量(AC1),增加可调蓄容量(AC2),使圩内河道防洪能力明显增强;④骨干河道变化影响调蓄能力的空间整体特征,而一般河道变化主要影响调蓄能力的局部特征。综合洪涝淹没模拟与风险评估方法,建立一套适用于该区的洪涝风险评估体系,重点探讨了城市圩垸防洪影响下的洪涝风险变化和洪涝矛盾协调问题,提出了缓解区域洪涝的对策。研究表明:①城市圩垸运行引发洪涝风险从圩内向圩外地区转移,基于不同量级暴雨的平均洪涝风险值(EL)来看,圩内降低46%、圩外增加5.8%;②将城市圩垸泵站开启的水位增加0~0.10 m,能降低圩外洪涝风险0~2.4%,可作为该区洪涝矛盾协调的的备选方案。本文围绕我国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圩垸防洪特点,系统分析了圩垸防洪与下垫面等人类活动要素变化特征,揭示了长期水文变异规律及其影响机制,评估了城市圩垸防洪等因素对洪水过程与洪涝风险的影响程度,提出了缓解区域洪涝的对策措施,可为城市化地区的防洪减灾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心肌梗死是危及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导致心室重构和心衰发生的主要病因,如何逆转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是临床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包括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LncRNA MEG3(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 3)是一种抑癌因子,在多种组
学位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氧化还原和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绝大多数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依赖线粒体。它主要通过氧化磷酸化的方式将从食物摄取的能量转变为有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ATP形式。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s,UCPs)是发现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能够引起跨膜电化学梯度部分耗散以及ATP合成过程中底物氧化解偶联的非常重要的膜蛋白。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
学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主要的痴呆类型,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及神经纤维缠结是其特征病理改变。AD是一个逐渐进展性的疾病,主观认知障碍(SCD)和轻度认知障碍(MCI)是其早期阶段,在临床上构成正常认知→SCD→MCI→AD的疾病过程。大量临床试验表明,AD晚期药物治疗无效,因此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美国国立衰老研究院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在2018年提出的AD生物标志物分类体系中,强调了 Aβ在AD早期
学位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其机制未明。而且CD发病率在我国逐年提高。尽管CD的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生物制剂的应用使CD的缓解率明显提高,但是仍然有75%的CD患者需要手术切除肠管来缓解症状。淋巴管系统在C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肠淋巴管系统担负引流淋巴液、细菌、病毒、炎症细胞和消化的脂质的功能。淋巴引流是抗原和炎症细胞转
学位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全球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迅速发展,有效地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国际生产要素有序流动,逐渐成为推动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作为其重点的建设内容。从跨境交通可达性视角切入,系统分析“一带一路”交通发展对国
学位
自由基是一类在价电子层含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者分子片段(原子或者原子基团)或离子。自由基广泛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等方面应用广泛。因此研究和利用自由基非常重要。由于含有不成对电子,自由基很活跃,大多数自由基的寿命都非常短,极易发生各种反应(如氧化、夺氢、歧化反应、二聚等)。如何稳定短寿命的自由基是该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稳定自由基对反应机理的研究和结构化学等领域的理解,起着关
学位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日益增强。与此同时,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多环芳烃和重金属作为环境中重要的污染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日益累积。多环芳烃和重金属通过大气扩散、流水运输等各种途径进入周围环境中,经过与人体皮肤和呼吸的直接吸收、手口的间接输入等进入人体,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多环芳烃和重金属在沉积环境中相对稳定,由于水体缺氧和密闭环境而难
学位
镉(Cd)是我国近海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贝类一般通过水环境和摄食途径在体内积累Cd。相较于其他水生生物,贝类可以对Cd超富集,导致贝类产品不合格的因素主要是Cd超标。本论文旨在研究Cd胁迫下厚壳贻贝体内抗氧化应激及组织形态学变化、金属离子内稳态平衡的变化、Cd赋存形态的变化规律及蛋白组的变化,进而阐释厚壳贻贝中Cd的毒理学机制及富集机理,从而为Cd的风险评估和贝类食品安全容量的确定提供依据。通
学位
本文是一篇探讨画家观看方式的论文。在这里并不是对“观看”问题做全方位的研究,而是主要探讨围绕绘画创作的一系列观看问题,包括画家具体绘画创作过程中的观看,由绘画作品所联系起来的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观看方式传播,以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对艺术家观看方式的影响等问题。力图探讨集中在绘画过程以及作品中的视觉感知与视觉表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希望这种针对创作过程内部的观看方式的研究,以及外部因素对绘画观看方式影响的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课题组早期miRNA芯片和circRNA芯片检测结果的分析,找到了一个新的circRNA分子,继而对该分子调控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一条竞争性内源RNA(Ce RNA)通路,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研究方法:1.课题组前期从8对早期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配对样本的miRNA芯片获得31个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q RT-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