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从1998年恢复公开市场业务的,从此公开市场业务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对于货币供给量和货币市场利率的调节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继续保持着国际收支双顺差,外加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导致央行外汇占款大幅增加,造成基础货币被动增长,对国内经济带来了潜藏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我国国债市场发展不完善,尤其是缺乏短期国债品种,并且中央银行持有可用于公开市场操作的国债数量不足,因此,我国无法像发达国家一样将国债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央行自2003年4月22日起,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自此央行票据作为一种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开始承担调控经济体系流动性,平稳货币市场利率的使命。但是以央行票据诞生那天起,针对央行票据冲销有效性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那么将央行票据作为执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工具究竟能否有效的调控货币供给量和货币市场利率,从而实现中央银行的调控意图呢?本文从研究央行票据是否能够作为有效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这一问题出发,首先介绍了公开市场业务及工具的一般理论、国内外公开市场工具情况以及央行票据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其次基于2004-2010年历史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对我国央行票据的宏观调控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指出了因央行票据发行而带来的操作成本。最后,本文指出了央行票据不是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的最有效的工具,并且提出完善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建议。本文提出了发展我国的以央行票据为工具的公开市场业务的具体建议。如进一步健全和规范我国货币市场;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加强政策间配合;改革外汇管理体制,阻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之间的联动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缓解我国中央银行的对冲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