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对比肝硬化肝脏与正常肝脏,探讨不同环境对肝癌细胞肝内转移的影响。(2)对比肝脏血流变化对肝癌肝内转移的影响,观察肝脏在肝硬化或出肝血流不畅时肝脏微循环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肝癌细胞肝内播散带来的影响。方法(1)健康雄性BALB/c小鼠,采用CCL4诱导的方法建立肝硬化小鼠模型以及正常对照组。分别在肝硬化组及对照组的肝脏左叶上原位种植小鼠肝癌细胞。术后1、2、3周收取标本。通过肉眼及病理切片观察肿瘤的生长及转移行为,检测肝脏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E-selectin)和E-钙黏附素(E-cadherin)等黏附因子的表达情况。(2)取雌性Buffalo大鼠分为三组,A组为对照组(sham operation, SO),B组临时阻断肝脏左叶出肝静脉组(occlusion of hepatic vein, OHV),C组为肝硬化组(cirrhosis liver,CL),分别利用激光散斑图像分析仪检测各实验组肝脏微循环情况。同时在A,B组大鼠肝内注入荧光标记的肝癌细胞。术后取下肝脏标本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两组模型肝内的肿瘤定植情况,常规观察流出道不畅后的肝脏与肝硬化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1)术后观察发现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癌细胞更容易出现肝内转移(14/19)与远处转移(4/19),与对照组相比(5/17,1/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肝硬化组黏附类分子较对照组表达明显上调(P<0.01)。钙黏附素表达无明显差异。(2)当大鼠肝脏左叶出肝静脉阻断后,入肝方向的门静脉血流由正常时的(11.00±3.13ml/min)下降为(8.42±1.99ml/min),肝脏微循环血流灌注值也由(984.7±279.6PU)降至(232.2±50.6PU)。而肝硬化组的微循环血流灌注值(654.5±87.0PU)同样低于正常组(P<0.05)。同时对比OHV组与SO组,在出肝血流不畅微循环障碍时,肝内含有荧光标记的肿瘤明显增多(P<0.05)。结论肝硬化的环境更利于肝癌发生肝内转移。通过对肝脏血流的检测推论当肝硬化时肝内微循环不畅时,侵入脉管系统的肝癌细胞容易滞留于肝内,另一方面肝硬化时脉管周围中各种黏附因子表达增高则更加有利于这些脱落的肿瘤细胞定植于肝内。提示将来在临床肝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关注肝硬化及肝硬化时局部微循环和黏附类分子的变化对肝癌转移产生的影响,选择合理的手术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