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古籍历史悠久,卷帙浩繁,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已经逐渐由传统的手工整理方式向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方向转变,在吸收传统古籍整理成果的基础上,中医古籍数字化较好地解决了古籍的保存和利用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古籍知识库的发展,对检索和利用古籍中的内容提高了显著的效率和方便。但由于中医古籍知识库中的信息资源缺少统一的语义机制的描述,计算机程序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用户难以更加准确、快速的查找到需要的资源,因此,中医古籍知识库亟待寻找一种有利的语义管理工具,以真正实现中医古籍知识库的知识发现与知识重用。基于本体的中医古籍叙词表的构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比较有效的途径。本文在调研了中医古籍信息资源组织方式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知识的组织体系及表示方法,阐述了叙词表、本体的基础理论和研究进展,在柳长华教授提出的基于“知识元”的中医古籍计算机知识表示方法建设的中医古籍知识库的工作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医传统知识保护课题组有关中医传统知识分类的研究成果,借鉴本体论的思想,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编制了适合知识库建设的中医古籍分类表和古籍概念关系体系,做为分类主题一体化中医古籍叙词表的基础。然后再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断代选取有代表性的(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一书,通过中医古籍整理专家对《备急千金要方》在知识元层面的标引、解析,运用情报学、统计学、文献学、中医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语义学等多种理论与方法,制订概念词的抽取原则,在中医古籍知识分类表的基础上,建立《备急千金要方》的中医古籍概念词模型,深入研究方剂、中药、诊法、病证、病因、病机等知识的语义结构及语义关系,并进行了OWL的形式化表达和可视化展示,以期通过实证研究,为计算机环境下、规模巨大的中医古籍叙词表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为中医古籍叙词表向本体的转换奠定基础。最后,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基于本体的中医古籍叙词表,不同于以往有着严格规范的、静态的、线性的传统叙词表,而是一个介于本体与传统叙词表之间的,开放的、可扩展的、有着网状概念语义关系的、动态的自然语言叙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