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对南宋时期的寺院经济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揭示南宋社会佛教与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反映佛教历史发展规律和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可以为当前我国寺院经济文化建设以及政府解决宗教的若干问题提供重要的历史参考,为当前佛教在现代化社会的未来寻求积极的出路。
本文以南宋时期的寺院经济为研究对象,立于宗教文化、社会历史以及政治经济的综合视角,将寺院的经济活动状况放置到包括寺院本身在内的社会以及历史发展中去考察,并结合宗教信仰理论、经济行为理论、社会伦理理论、政治阶级学说等等理论学说,探讨南宋时期寺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本文的篇什结构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就选题缘起、研究理论视角和方法论的选择作出解释,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著述进行必要地述评和分析,并针对本课题文献资料的利用和注意事项作出相关说明。
第一章以南宋寺院财产构成为论述的出发点,从宗教属性、自然属性、产业类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并结合寺院财产管理的僧职设置、寺院产业的财富积累活动作出分析,并对南宋寺院田产来源及其社会关系进行再讨论。寺院财产构成和分类揭示出寺院常住财产在宗教仪轨、法事等活动中的作用及其不可侵犯的神圣性,通过揭示寺院田产来源的途径及其背后诸如社会政治、自身社会发展等因素又可以发现寺院常住财产所具有的世俗化特色,体现出寺院与南宋政府即相互利用又相互排斥的社会关系以及佛教在世俗社会发展中其性格的两面性。
第二章对南宋时期寺院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经营进行多角度地透视。这一时期寺院农田的开垦及其多样化种植,反映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追求自我生存的社会权力,体现出它并非完全具有寄生性这一社会特征。从以普请制和租佃制为主要农业生产管理操作模式来看,其农业生产既反映出宗教意义上的“人人皆有佛性”的平等观,又反映出僧众作为社会土地所有者在整个社会阶层中所带有的剥削性质。以宗教、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视角去探讨南宋寺院手工业可以发现寺院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莫大的关系,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寺院僧众从事手工业,有促使寺院僧众从土地束缚中脱离的迹象,这对政府进行僧团控制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此政府对僧众从事手工业的生产活动的控制势必加强,这即是出于政府对社会经济控制的目的,又是出于其宗教管理控制的目的。从事商业经营是南宋寺院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政府对于寺院商业活动,诸如贩茶活动的控制体现出政府社会管理及宗教管理政策的灵活性特点。从宗教信仰理论的角度看,佛教社会与世俗社会的财富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僧众不以财富为执着,而是将其作为修行的善增上缘,但是从佛教世俗化的发展来看,僧众商业活动对其信仰力的巩固确实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第三章探讨南宋时期寺院的税收问题。这一时期寺院两税的缴纳是政府控制寺院经济过分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对于此时期佛教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这亦再次证明:佛教在产生及发展过程中其各个要素迟早要被全面置入社会化大语境中,其信仰的精神层面及物质层面应时时地契合佛教所处的时代,两税的缴纳说明佛教在南宋这一社会历史时期下,其自身发展对于世俗王道秩序的遵守。另外,其两税的蠲免实际上是世俗政权对于佛教经济强化行政干预的一个重要表现,一定程度上使政府加强了对于佛教的管理与控制,佛教的社会发展亦因此更为倚重世俗政权。此外政府对寺院多项附加税的苛敛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正常经济发展秩序,这种付诸于政治强权的经济掠夺对于政府财政收入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这种缓解亦只是暂时的,其对于经济推动的可持续力在逐步地降低,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实际上愈来愈多。而寺院逋赋行为的乱象则是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反映出寺院在面临苛捐杂税压力下与世俗政权之间的博弈和斗争,同时亦反映出寺院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寺院僧众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当适应。
第四章以“南宋时期僧团管理与寺院经济”为题目,重点探讨度牒、免丁钱、功德坟寺三个重要内容。度牒除了具有经济支付功能以外,其所带有的宗教意义及由此而产生的某些经济特权是世人争相购买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总体来看,度牒的大量发售既是源于政府解决财政短缺、筹集军费、救灾费用等原因,又是源于度牒独特的身份,这种身份即带来宗教利益同时又带来政治利益,而根本上说是世俗的经济利益,换言之,度牒的滥发是政府与寺院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是政权与教权相互结合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免丁钱的征收使政府对于僧道的人身控制趋于加强,而以佛教教派及僧众等级差别为标准进行免丁钱的缴纳,极大程度地加重了佛教教派和寺院僧众内部的等级分化,反映出政府在经济、宗教政策实施过程中没有采用“宗教平等”之原则,这是南宋政府宗教政策的一大失范。此外,功德坟寺的创建造成了世俗政权对于寺院财产的侵夺,虽然寺院往往还会享受到一系列的权益,但是在整个社会来看,世俗统治阶级通过创建功德坟寺进行财产经济扩张,致使寺院经济发展的独立性逐渐减弱。
第五章先以“佛教社会救济”这一具体内容,对南宋时期佛教僧众慈善救助的行为进行分析,并结合其社会影响和对僧团自身建设和发展的作用进行讨论,揭示出佛教通过社会救济活动实现其自身发展的宗教信仰因素和政治经济因素,并且认为从事社会救济活动,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寺院与政府的关系,尤其是佛教僧众与仕绅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政府对于佛教发展的某些顾虑,对于缓和政教矛盾以及佛教获得政治支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寺院经济之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其次本章通过对寺院参与漏泽园事业及社会桥梁建造的活动进行分析,意在表明佛教与社会之间存在双赢互惠的模式,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改善了寺院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外部物质条件,同时对于世人乃至是现在的人都带来了福祉,使佛教对世俗社会的适应性得以加强,寺院自身的经济发展亦产生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所以参与社会慈善公益是南宋乃至是当前时期寺院经济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契机。
本文以南宋时期的寺院经济为研究对象,立于宗教文化、社会历史以及政治经济的综合视角,将寺院的经济活动状况放置到包括寺院本身在内的社会以及历史发展中去考察,并结合宗教信仰理论、经济行为理论、社会伦理理论、政治阶级学说等等理论学说,探讨南宋时期寺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本文的篇什结构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就选题缘起、研究理论视角和方法论的选择作出解释,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著述进行必要地述评和分析,并针对本课题文献资料的利用和注意事项作出相关说明。
第一章以南宋寺院财产构成为论述的出发点,从宗教属性、自然属性、产业类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并结合寺院财产管理的僧职设置、寺院产业的财富积累活动作出分析,并对南宋寺院田产来源及其社会关系进行再讨论。寺院财产构成和分类揭示出寺院常住财产在宗教仪轨、法事等活动中的作用及其不可侵犯的神圣性,通过揭示寺院田产来源的途径及其背后诸如社会政治、自身社会发展等因素又可以发现寺院常住财产所具有的世俗化特色,体现出寺院与南宋政府即相互利用又相互排斥的社会关系以及佛教在世俗社会发展中其性格的两面性。
第二章对南宋时期寺院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经营进行多角度地透视。这一时期寺院农田的开垦及其多样化种植,反映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追求自我生存的社会权力,体现出它并非完全具有寄生性这一社会特征。从以普请制和租佃制为主要农业生产管理操作模式来看,其农业生产既反映出宗教意义上的“人人皆有佛性”的平等观,又反映出僧众作为社会土地所有者在整个社会阶层中所带有的剥削性质。以宗教、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视角去探讨南宋寺院手工业可以发现寺院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莫大的关系,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寺院僧众从事手工业,有促使寺院僧众从土地束缚中脱离的迹象,这对政府进行僧团控制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此政府对僧众从事手工业的生产活动的控制势必加强,这即是出于政府对社会经济控制的目的,又是出于其宗教管理控制的目的。从事商业经营是南宋寺院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政府对于寺院商业活动,诸如贩茶活动的控制体现出政府社会管理及宗教管理政策的灵活性特点。从宗教信仰理论的角度看,佛教社会与世俗社会的财富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僧众不以财富为执着,而是将其作为修行的善增上缘,但是从佛教世俗化的发展来看,僧众商业活动对其信仰力的巩固确实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第三章探讨南宋时期寺院的税收问题。这一时期寺院两税的缴纳是政府控制寺院经济过分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对于此时期佛教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这亦再次证明:佛教在产生及发展过程中其各个要素迟早要被全面置入社会化大语境中,其信仰的精神层面及物质层面应时时地契合佛教所处的时代,两税的缴纳说明佛教在南宋这一社会历史时期下,其自身发展对于世俗王道秩序的遵守。另外,其两税的蠲免实际上是世俗政权对于佛教经济强化行政干预的一个重要表现,一定程度上使政府加强了对于佛教的管理与控制,佛教的社会发展亦因此更为倚重世俗政权。此外政府对寺院多项附加税的苛敛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正常经济发展秩序,这种付诸于政治强权的经济掠夺对于政府财政收入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这种缓解亦只是暂时的,其对于经济推动的可持续力在逐步地降低,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实际上愈来愈多。而寺院逋赋行为的乱象则是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反映出寺院在面临苛捐杂税压力下与世俗政权之间的博弈和斗争,同时亦反映出寺院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寺院僧众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当适应。
第四章以“南宋时期僧团管理与寺院经济”为题目,重点探讨度牒、免丁钱、功德坟寺三个重要内容。度牒除了具有经济支付功能以外,其所带有的宗教意义及由此而产生的某些经济特权是世人争相购买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总体来看,度牒的大量发售既是源于政府解决财政短缺、筹集军费、救灾费用等原因,又是源于度牒独特的身份,这种身份即带来宗教利益同时又带来政治利益,而根本上说是世俗的经济利益,换言之,度牒的滥发是政府与寺院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是政权与教权相互结合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免丁钱的征收使政府对于僧道的人身控制趋于加强,而以佛教教派及僧众等级差别为标准进行免丁钱的缴纳,极大程度地加重了佛教教派和寺院僧众内部的等级分化,反映出政府在经济、宗教政策实施过程中没有采用“宗教平等”之原则,这是南宋政府宗教政策的一大失范。此外,功德坟寺的创建造成了世俗政权对于寺院财产的侵夺,虽然寺院往往还会享受到一系列的权益,但是在整个社会来看,世俗统治阶级通过创建功德坟寺进行财产经济扩张,致使寺院经济发展的独立性逐渐减弱。
第五章先以“佛教社会救济”这一具体内容,对南宋时期佛教僧众慈善救助的行为进行分析,并结合其社会影响和对僧团自身建设和发展的作用进行讨论,揭示出佛教通过社会救济活动实现其自身发展的宗教信仰因素和政治经济因素,并且认为从事社会救济活动,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寺院与政府的关系,尤其是佛教僧众与仕绅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政府对于佛教发展的某些顾虑,对于缓和政教矛盾以及佛教获得政治支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寺院经济之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其次本章通过对寺院参与漏泽园事业及社会桥梁建造的活动进行分析,意在表明佛教与社会之间存在双赢互惠的模式,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改善了寺院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外部物质条件,同时对于世人乃至是现在的人都带来了福祉,使佛教对世俗社会的适应性得以加强,寺院自身的经济发展亦产生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所以参与社会慈善公益是南宋乃至是当前时期寺院经济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