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环境的重构是一个不可免于现代意识渗入的复合型进程。现代意识所缔造的强势文化,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传统乡土意识无所适从。这导致了农村人大量涌入城市的结果,乡村本身却逐渐转变成了服务于城市人的游憩性场所。如何在城市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为乡土社会筑起守卫原始文明的堡垒,是本课题亟需厘清的问题。基于乡村社会学的城市“显性”与乡村“隐性”环境意象互译关系,为乡土文明的外显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乡土社会形态核心内容而建立的外显性环境意象,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易于感知的乡村意象体系。乡村意象体系的建立将增强乡村的“引力”,以利于实现农村人口的回流。阐释了费孝通“差序格局”相关信息的可视化图形,在图形结构上与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范式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在这层联系的基础上,霍华德所主张的“城乡一体化”思路,将为项目设计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借环境的升级改造来激发乡土环境的直观价值,从而引导农民的返乡,并促进乡村稀缺资源的维护。本课题通过对“城市”与“乡村”边界意象的对比研究,提出了“显性边界”与“隐性边界”两种对立的意象形式,并将其看作是城乡形态的主要区别。权衡两种边界形式的设计思路,其目的在于适当地引入“显性边界”的优势。在项目实践阶段,边界意象体系成为了评价环境元素的重要标准。本案的创作实践将在整合了乡土环境意象元素的基础之上,试图建立一个与场地“边界走向”相协调的整体结构。前期理论的推阐为设计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念支撑,作为以上理念的应用与表达,《孝感市大悟县高铁新城原生态农业园概念规划设计》的创作实践将有助于强化乡土环境重建的理论中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