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榕母管蓟马Gynaikothrips ficorum(Marchal1908),是榕属Ficus植物主要害虫之一,属缨翅目Thysanoptera,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母管蓟马属Gynaikothrips。该虫聚集匿藏于寄主植物受害后形成的假叶瘿内取食危害,隐蔽性强,防治过程中虫体难于接触药剂,防治困难。本研究通过致病力试验筛选出对榕母管蓟马具有较强致病力的绿僵菌菌株,并通过触角电位和“Y”型嗅觉仪进行生物行为测定,筛选对榕母管蓟马具有较强胁迫作用的气味化合物;弄清高致病力绿僵菌菌株与气味化合物复配后的相容性。旨为林间防治中,通过气味胁迫榕母管蓟马从假叶瘿内外逃,携菌返回或逃离,以达到诱发该虫绿僵菌流行病的目的。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浸液法接菌测定17株绿僵菌菌株对榕母管蓟马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各菌株以浓度为(1±0.5)×107孢子·mL-1的孢子悬液接菌9d后,对榕母管蓟马成虫及若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3.89%-100.00%和38.03%-83.10%,其中Maxm-05菌株对该虫致病力最好,成虫及若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00±0.00)%和(84.03±5.61)%,LT50分别为(3.86±0.16)d和(4.94±0.39)d,僵虫率分别为(61.03±3.94)%和(75.13±5.15)%。Maxm-05菌株对成虫和若虫6d的LC50分别5.720×104孢子·mL-1和1.739×105孢子·mL-1。通过TDM模型分析,Maxm-05菌株对成虫致死的死亡高峰期在3-7d,对若虫致死的死亡高峰期在3-6d。证明该菌株在对榕母管蓟马的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2.为优化绿僵菌菌株Maxm-05的生长营养和环境条件,测定了其在5种培养基及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培养10d后发现,该菌株在P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及产孢情况较好,菌落直径达(31.690±0.89)mm,产孢量达到(4.87±0.56)×106孢子·mm-2。该菌株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27℃,温度超过30℃时,孢子萌发率大幅下降,适合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 3.利用昆虫触角电位(EAG)技术,测试榕母管蓟马成虫对9种气味化合物的电位反应。结果显示:在浓度10μL·mL-1下,榕母管蓟马成虫触角对N,N-二异丙基乙胺的EAG反应值最高,并随化合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尤其在1μL·mL-1至10μL·mL-1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升高呈现跳跃式增大。说明,榕母管蓟马成虫对N,N-二异丙基乙胺具有高度敏感性。 4.利用昆虫“Y”型嗅觉仪,测试了榕母管蓟马成虫对N,N-二异丙基乙胺5种浓度梯度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N,N-二异丙基乙胺各浓度对榕母管蓟马具有驱避效果,当浓度为1μL·mL-1时驱避率为(59.00±2.45)%,浓度为10μL·mL-1时驱避率达到了(64.00±1.87)%,驱避效果随着N,N-二异丙基乙胺的浓度升高而变大,与EAG试验反应的趋势结果相一致。说明N,N-二异丙基乙胺可以做为针对榕母管蓟马的驱避剂使用。 5.测定不同浓度N,N-二异丙基乙胺对绿僵菌Maxm-05的孢子萌发率、菌落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评价其相容性,结果表明:当N,N-二异丙基乙胺浓度为10μL·mL-1和1μL·mL-1时,对绿僵菌Maxm-05菌株的孢子萌发、菌落生长、产孢量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当浓度为0.1μL·mL-1、0.05μL·mL-1和0.01μL·mL-1时,绿僵菌Maxm-05菌株的孢子萌发、菌落生长、产孢量与对照组(CK)均无显著差异。结合前一节的结论说明,绿僵菌Maxm-05菌株与N,N-二异丙基乙胺混配时,N,N-二异丙基乙胺浓度应控制在0.1μL·mL-1-1μL·mL-1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