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白山天然林区是我国东北林区重要的红松种源基地。近年来当地鼠害严重威胁红松、椴树、假色槭等重要经济林木的生长,迫切需要科学、严谨地鼠害发生机理研究,并研制一套系统的鼠害治理技术规范。2015~2016年春季(4-6月份)至秋季(9-10月份),在吉林省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据林型设置阔叶林、针阔混交、针叶林、暗针叶林和岳桦林等五种监测样地。采取抽取样方法调查了不同海拔林型危害的树种和部位,通过设置标准样方,对长白山天然林鼠类组成与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且在危害林型采集了具有代表性的林木树皮,从营养学角度探讨了害鼠对林木的危害机制,并比较了笼捕法和陷阱法对林区害鼠的捕获效果,并开展了林区害鼠防治技术研究。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长白山天然林区鼠类对林木的危害调查。2015~2016年抽取样方调查长白山天然林鼠害,调查结果:(1)长白山天然林鼠害发生在针阔混交林(63.5株/hm2,两年均值),其它林型未有鼠害,发生时间上集中在冬季下雪后至次年早春雪融化前时期;(2)鼠类危害的经济林木主要有椴树(Tilia tuan)、假色槭(Acer pseudosieboldianum)以及红松(Pinus koraiensis)等。危害的林木部位集中在基部和地面裸露根部;(3)危害程度上,基部危害(11690.495 cm2/hm2,两年均值)大于根部(6088.82 cm2/hm2,两年均值),其中红松基部>椴树基部>假色槭基部,红松根部>椴树根部>假色槭根部。2)长白山天然林区鼠类组成与种群数量调查。围绕鼠害发生林型以及相邻林型,抽取标准样方展开鼠类调查。结果:(1)两年共捕获鼠类104只,其中棕背?(Myodes rufocanus)48.08%,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28.85%,红背?(M.rutilus)19.23%,花鼠(Eutamias sibiricus)3.85%;(2)时间和空间上捕获量变化较大。2015年捕获量为2016年的4.2倍。整体上看,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3)结合危害情况,2015年在针阔混交林鼠类捕获量是2016年的9倍,危害程度与捕获量显著相关。3)长白山天然林区害鼠对林木危害的机制。通过2015年秋季至2016年春季鼠类去除实验控制,结合室内饲喂实验,结果:(1)对照组林木危害率为3.87%,?移除为0.66%,全部移除组为0.00%,其中?移除组林木危害率比对照组降低了87.21%,全部移除组降低了100%;(2)棕背?和红背?是针阔混交林区的主要害鼠。(3)林木相对危害程度与树皮中营养物质的能量值不相关。4)长白山天然林区害鼠防治技术研究。2015年在危害林型(针阔混交林),采用笼捕(7*7=49)和陷阱(3*3=9)分别对害鼠进行调查,检验2种方法对捕获害鼠(特别是?类)的效率。结果表明:(1)笼捕法捕获鼠类3种共37只,其中棕背?51.35%、大林姬鼠29.73%、红背?18.92%;(2)陷阱技术捕获鼠类3种共106只,其中棕背?93.40%、大林姬鼠5.66%、红背?0.94%;(3)春季鼠类数量多时,陷阱技术对?类捕获率(113.58%)是笼捕法(21.43%)的5.3倍。秋季数量少,陷阱技术?类捕获率(9.87%)是笼捕法(5.10%)的1.9倍。通过2015~2016年的调查表明,长白山天然林鼠害主要发生在针阔混交林,发生时间是冬季下雪后至次年春季雪融化前时期;危害树种集中在椴树、假色槭以及红松等重要经济林木,危害部位主要在树体基部和地面裸露根部;棕背?、大林姬鼠和红背?为主要捕获鼠种,且棕背?和红背?为主要害鼠;林木相对危害程度与树皮中营养物质能量无关;陷阱技术对长白山天然林区害鼠捕获率高于笼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