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Solow模型和T.W.Swan(1956)等人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难以解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差异,已经是经济增长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共识。按照Solow模型的结论,各国之间长期人均产出增长率应等于技术增长率,而由于技术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各国几乎可以同步获得某种技术,甚至可以通过付费方式获得,因此各国之间长期的人均产出增长率大体相同或者相差不大,然而这种推论与现实情况明显不符,也就是说仅靠技术进步来解释经济增长是不合理的。另外,Solow模型虽然认识到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但却把它简单的看做是外生变量,Solow余量中包含更多难以解释的因素。因此,后来兴起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家把重点放在对技术进步的内生化处理上,如Arrow(1962)提出的干中学模型、Paul M.Romer (1986)提出的知识积累模型、Robert E.Lucas(1988)提出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均能够有效地解决技术内生化的问题,并放宽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得到更多有意义的结论。另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T.W.Schultz和G.S.Becker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建立的人力资本理论,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干中学模型和R&D模型被认为是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两种有效形式,人力资本作为知识产品的主要载体,将其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本质上也是一种技术内生化处理方式,人力资本规模报酬递增性保证了在缺乏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经济会出现长期增长。当前国内外经济学家主要是沿着两条思路来研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种思路是如何将技术进行内生化处理,第二种思路是研究人力资本积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这一思路缺乏对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的条件研究。事实上,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是新经济增长理论都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同时,多数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也是促进经济增长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综合考虑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并从理论与实证角度来分析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文章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2章)主要是分析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两大主要研究思路,即基于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理论和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内生增长理论研究,并分析两种研究思路中的理论缺陷和不足,为第二部分的理论分析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基础。第二部分(即第3章)主要是沿着第一部分的研究思路进行理论分析:基于Romer提出的知识生产模型理论,建立一个三部门模型,即产品生产部门、研究开发部门和人力资本生产部门,从而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两大要素同时进行内生化处理,并假设人力资本生产部门可以向其他两个部门提供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部门则向产品生产部门提供知识,并假设知识生产部门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在消费者长期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确定长期技术增长率、人力资本增长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与新经济增长理论一样,也得出技术进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但是人力资本积累能否促进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从理论上来看,不是一种必然,而是存在一定的约束条件,这种推理符合各国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现实情况,如Temple(1990)指出在1960年前韩国教育投资增加不仅没有促进经济增长,反而造成了持续高失业率与劳动报酬下降。由此可见,从实证角度验证上述结论是否成立成为后文研究的重点问题。第三部分是实证部分(包括第4、5、6章)。在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很多学者往往会将R&D资本投入、外商直接投资等作为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我们也采用类似的方法,将R&D资本投入、外商直接投资与人力资本要素引入经济经济增长方程中,进行实证分析。因此,在第4章将R&D资本引入MRW模型,研究物质资本、R&D资本、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从实证角度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技术外溢效应,大部分学者认为这种技术外溢效应与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有关。因此,第5章将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人力资本与外商直接投资共同促进经济增长的条件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外溢效应的条件。在研究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还会考虑是否存在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的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能不能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虽然有部分学者经过理论研究后认为,人力资本存在对物质资本的挤出效应,但在实证研究中利用相关替代指标进行研究,这是一种不完美的替代,可能对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第6章利用估算的人力资本数据重新进行实证研究,以弥补这种不足。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结论与展望部分。此部分主要是利用前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观点和政策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等领域的宏观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