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星系核的反馈及黑洞与寄主星系的共同演化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u4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星系核(AGN)的反馈(feedback)是理解黑洞与寄主星系共同演化的关键问题,近年来一直是AGN研究中的热点方向之一。   观测证据和理论研究表明黑洞和寄主星系的演化是耦合在一起的:寄主星系向黑洞提供吸积原料使之活动、增长;同时,黑洞的活动对周围环境(寄主星系)的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反馈(feedback)。由于反馈的存在,黑洞的增长规律会发生改变,AGN寄主星系的恒星形成规律可能改变。   目前,人们已提出了一些反馈机制,如喷流(jet)、外流(outflow)和辐射加热,但其详细过程仍不清楚。AGN反馈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寄主星系的恒星形成率的变化,已有证据表明反馈是抑制恒星形成的,但具体过程仍需进一步阐明。因此研究AGN的活动与恒星形成效率(或者反馈效率的关系)是理解反馈的重要途径。反馈机制的解决最终有助于理解类星体和寄主星系的形成与演化。AGN的反馈也是研究AGN的宇宙学演化、AGN与寄主星系的共同演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主要从探讨活动星系核的反馈与寄主星系的恒星形成率的关系出发研究反馈机制,为建立反馈模型做出限制或准备,以此推动黑洞与寄主星系的共同演化研究。特点是从理论方面入手,紧密结合观测数据,进行创新性研究。本文的安排如下:   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绍了活动星系核及寄主星系的基本性质,如活动星系核的基本观测特征、基本结构、寄主星系的形态等。   第二章中,作者介绍活动星系核的反馈研究现状,重点是反馈机制、能量来源和观测效应。   第三章,是关于Seyfert星系核区的反馈研究,首先介绍Wang etal.(2007)进行星系核区反馈的作用机制、反馈的证据。然后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重新研究。作者论证了对于“strict”Seyfert2星系的核区气体面密度可以由氢柱密度估算。在此基础上,我们不仅证实Seyfert星系核区的恒星形成率受到AGN反馈的抑制,而且发现反馈效率与黑洞的吸积率密切相关(黑洞的吸积率越高反馈效率越高),与质量无直接关系。   第四章,作者总结了反馈与寄主星系的共同演化研究的进展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随着SDSS、Spitzer数据的增加和未来中国的HXMT、LAMOST等设备的运行,人们将获得更为丰富的多波段数据来研究AGN寄主星系中的气体恒星形成规律以及在此过程中AGN反馈起何种作用。从而建立反馈理论模型,解释、预言更多观测现象。
其他文献
卫星激光测距(SLR)技术是精度最高的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之一,目前的测距精度达到亚厘米级别。利用SLR技术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如:精密测定卫星的轨道;获得高精度的测站
本论文主要足对过去我们所作的与暗能量相关的理论与观测研究的总结。理论部分的核心是由我们提出的与动态视界相关的协变熵界猜想,引入并初步检验这个猜想之后,我们便将其运用
高灵敏度超导混频技术是推动天体物理前沿领域—太赫兹天文观测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的铌超导隧道结的灵敏度已接近量子极限,但其能隙频率仅为0.7 THz。
学位
为了提高测距精度和进行高轨卫星或月球激光测距,在1.2m望远镜激光测距系统发展远程和高精度的激光测距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天文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和
学位
本文结合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需求和国际上新发展起来的VLBI2010技术,围绕宽带VLBI系统设计及其在卫星测定轨和转发式测轨系统误差校准方面的应用展开研究。  论文首先介绍
在牛顿三体问题中,两质点间的引力正比于该两质点各自的质量(>0)和相互距离的b(=-2)次方。给定质点排列顺序和系统尺度的欧拉构形(即三体共线中心构形)对应于一个一元多项式方
学位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行星探测任务都利用了无线电技术来探测行星的大气、电离层、行星环以及磁场,而且未来的任务也将采用这一计划;其中,无线电掩星探测技术是主要的手段之一。掩星
现在广为接受宇宙学模型是Λ冷暗物质宇宙学模型,这个模型认为宇宙主要是由相互之间无碰撞只有引力作用的暗物质所组成,而宇宙结构的形成则是通过早期宇宙的原初扰动经引力不稳
期刊
等级三星系统由两颗靠得较近的恒星和一颗相对较远的恒星组成。近几十年来,经过不断的观测和拟合研究,发现并确认的等级三星系统越来越多,有关统计结果表明,超过20%的恒星属于等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