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受惠于全球化机遇和低成本生产要素优势,我国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现阶段,全世界有19.8%的制造业由我国掌控,作为制造业的第一大国,我国出口的工业制造品是全世界制成品贸易的1/7.自产业规格与构造的角度来看,制造业可以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撑产业与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国国内超过40%的生产总值由其产生,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与此同时,2000年以来,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持续存在,这既是世界制造业转移的结果,也有过度行政干预的原因,还有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中集中投资快速积累的产能。众多行业产品供大于求,钢铁、汽车、电力、家电、电解铝、水泥、纺织、房地产等传统产业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更加严重。中国的船舶、电解铝、平板玻璃、钢铁与水泥的产能效率低下,直到2012年末分别只有75%、71.9%、73.1、72%与73.7%,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其中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的产能过剩更为突出,2012年我国钢铁产能7.17亿吨,国内消费只有5.6亿吨,在建仍有几千万吨。水泥产能达到22.1亿吨,当年消费量仅为15.4亿吨,在建生产线超过400条,新增产能将超过6亿吨。不仅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也竞相投资,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光伏产能的利用率不到60%,风机产能的利用率不到70%。(1)当前,中央提出“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等“四个一批”的政策来处理过剩产能状况。“转移一批”即指国际产能合作问题。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本质上即为产业的国际转移,同样可以说是在重新组合全世界的生产要素。本文结合海外直接投资理论、产业转移理论和价值链理论,从当前我国制造业产能优势、多年“走出去”积累的经验、国际经济环境、国际经验借鉴、“一带一路”战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充分考虑我国制造业的不同行业情况、优缺点以及国外不同区域国家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区位选择和相关模式考虑。从其他国家挑战、承接国困难、本国企业不足、配套政策不到位等方面论述面临的挑战。最后从当前国际环境、国内政策配套、企业自立自强、外交保障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论文第一部分是绪论,概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研究策略与方式的创新点以及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即为有关概念的确定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基础理论;第三部分是我国制造业产能合作分析,包括我国制造业产能比较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第四部分是我国制造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面临的重大机遇;第五部分是我国制造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区位选择;第六部分是我国制造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第七部分是结论和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