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多次提到要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且政府也一直在为此努力。而在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中,大部分民族都是跨境民族,少数民族文化很容易受到境外文化的影响,从而会对国家的文化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而本论文以西双版纳曼烈傣族村寨为研究地,从情感地理学的角度,以地理学“社会空间建构”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地方主体的生活轨迹跟踪调查,分析空间是如何建构了社会,社会空间再如何生产情感,通过对边境地区傣族的调查,透视边境地区的地方主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地方主体如何定义了不同属性的情感空间,并对情感进行分类讨论,通过对地方主体的情感实践来研究地方的情感再现。本文以社会空间建构为理论视角,通过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调研考察,从曼烈村的自然空间基础、经济空间基础和文化空间基础来分析西双版纳曼烈傣族村寨在社会空间建构的基础。将曼烈傣族村寨群体分为:政府人员、村落精英、宗教人员和普通村民四类,通过对四类人员进行跟踪访谈制作资源谱,了解村落社会空间建构的过程,再通过对地方主体在不同维度维度空间(微观空间和中观空间)中的日常生产生活轨迹的跟踪,了解地方主体在社会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情感实践,通过对地方主体情感实践的分析以及地方主体理想地图的绘制,来获得地方主体的情感再现。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曼烈傣族村寨在社会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情感再现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对村民的日常生活轨迹的调查跟踪是了解社会空间建构的有限途径。2.日常生产生活与情感具有辩证关系。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产生情感,曼烈村寨的村民在对村落中间中的元素会产生不同的情感。3.空间点中的复杂情感可以为地方塑造提供参考。4.在情感再现的过程中,不同人群所反映出来的空间要素布局及其表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5.情感再现中地方主体对文化保护机构设置的想法应引起重视。论文通过情感再现的研究,讨论情感如何作为文化控制力作用于地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