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异育银鲫“中科三号”(CarassiusauratusgibelioCASⅢ)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投喂策略对异育银鲫生长及品质调控的作用。本研究由三个实验组成,分别涉及投喂水平、投喂频率及投喂-停喂循环投喂三种不同方式的投喂处理。实验一采取上市前限喂的投喂方式,包括饱食(R100)、80%饱食(R80)、60%饱食(R60)、40%饱食(R40)、饥饿(R0)五种投喂水平;实验二设置了2m/d、3m/d、4m/d、5m/d、6m/d五种投喂频率;实验三采取上市前投喂-停喂循环投喂的方式,包括每周投喂7天(S7/0)、投喂6天停喂1天(S6/1),投喂5天停喂2天(S5/2),投喂4天停喂3天(S4/3),投喂3天停喂4天(S3/4)五种处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随投喂水平的降低,鱼体的末重、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肝体比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饲料效率和空壳率显著增加(P<0.05)。在60%(R60)以上投喂水平的各处理组,特定生长率(SGR)、屠宰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在饥饿组(R0)观察到最大屠宰率和最瘦体型的鱼体。实验结束时,鱼体体长没有显著差异(P>0.05)。
2、饥饿组肌肉pH和硬度显著高于其它四组处理组(P<0.05),其余四组间无显著差异。对可能影响肌肉质地的因素(pH、脂肪、胶原蛋白总量)研究分析发现,肌肉硬度的增加主要归因于肌肉脂肪的减少,并与肌肉pH的增加呈正相关,但各处理组背肌胶原蛋白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
3、通过研究脂肪含量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发现:各处理中脂肪含量均为内脏>腹肌>背肌,且鱼体背肌、腹肌、内脏团中脂肪含量均随投喂水平的下降而显著降低(P<0.05),尤其是内脏脂肪的显著减少,饥饿组鱼体各组织的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其它四组。通过建立SGR与脂肪含量的线性回归模型,SGR分别解释背肌、腹肌、内脏脂肪含量总变化的56%,66%,71%。
4、各投喂水平下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EAAmAA)维持相对稳定(P>0.05),背肌氨基酸组成显示,各处理组中均为天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占多数,蛋氨酸、组氨酸和脯氨酸浓度低于其它种类氨基酸。投喂水平的降低仅造成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显著下降(P<0.05)。
5、当摄食频率从2m/d增加至6m/d的过程中,投喂频率对异育银鲫的生长及终末体重、肥满度、空壳率、肝体比、性体比等形态特征没有显著影响(P>0.05);摄食率从3m/d开始显著上升(P<0.05),当投喂频率增加到5m/d后,不再明显增高,饲料转化效率在3m/d和5m/d的喂频率下分别为最大和最小值(P<0.05)。
6、不同投喂频率下,异育银鲫肌肉的硬度、弹性等质构参数及pH值、系水力等生理生化特性没有显著变化(P>0.05)。
7、上市前一个月的投喂-停喂循环投喂过程中,随每周投喂天数从7d减少到3d,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和终末体重呈现极显著性的下降(P<0.05),终末体长、肥满度和肝体比也发生显著下降(P<0.05),明显较瘦体型的鱼体仅在每周投喂3天处理组(S3/4)观察到。相反,空壳率随每周投喂天数减少而显著增加(P<0.05),饲料效率没有显著变化(P>0.05)。
8、每周投喂天数减少时,全鱼的粗脂肪有下降的趋势,灰分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水分、粗蛋白及蛋白沉积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各处理组中,脂肪含量按由多到少在不同组织中的排列顺序均为内脏>全鱼>腹肌>背肌,除全鱼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背肌、腹肌、内脏中的脂肪含量均随每周投喂天数的减少而表现出显著下降趋势(P<0.05)。每周投喂/停喂天数对异育银鲫肌肉总胶原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
9、通过SGR与脂肪含量的线性模型,生长速率的增加导致全鱼(R2=0.3776,P<0.05)、背肌(R2=0.5799,P<0.01)、腹肌(R2=0.7137,P<0.00)、内脏(R2=0.5699,P<0.01)中的脂肪含量均显著增加
10、质构仪测量结果显示:每周摄食天数的不同对背肌的硬度产生显著影响(P<0.05),S6/1组硬度最小,S3/4组硬度最大,弹性和凝聚性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品尝得分结果显示:各处理组中,酸味(1.9-2.1)和泥土味(2.5-2.8)的平均得分较其它参数低,总气味(6.3-6.5)和总滋味(6.7-7.0)有较高的得分。每周摄食天数减少对总气味、总滋味、酸味、泥土味、硬度、多汁性的得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使得油腻味显著下降(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