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巡”时期清政府施政状况考察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tom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慈禧、光绪等人被迫离京,开始了以“西巡”为名的流亡之路,直到光绪二十七年,与八国联军达成和议后,慈禧等人才返回北京重建统治秩序,历时一年又四个月。本文以两宫“西巡”历程为主线,运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对当时清政府的施政环境、施政内容、施政方式、施政影响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力求对清政府这一特殊时期的施政状况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研究。本文分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庚子“西巡”的背景。联军入侵,京城陷落,清廷统治告急,中华民族处在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八国联军伙同传教士对中国人民实行了疯狂报复,中国社会危机再次凸显。与此同时,义和团肆意迫害在京官吏,政府机构被毁坏,政务处理受到人为干扰。端王载漪、庄王载勋等人利用义和团垄断朝政,破坏朝纲,朝廷的权力被严重分化。与列强关系较为密切的南方诸省在这一时期竟与列强互保联合,使清廷在南方的控制力大大下降。第二章主要介绍清廷“西巡”时期的施政要项。“议和”已经成为了流亡政府的主要政务。为此,清廷积极开展议和,迅速处理教案,大力剿灭义和团,想尽办法筹集巨额赔款。另一方面,为了抵御联军的进逼,慈禧加强山西、陕西、河南的防御能力。此外,庚辛年间灾荒频发,流亡政府能力受限,已经不能进行大规模救济,但在政治地位突出的秦晋地区,采取了强有力的施救行动。第三章主要描述清廷“西巡”时期的施政方式。清廷在流亡的情况下设立施政机构,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施政条件,到达陕西后,机构设置逐渐完备。中央与地方政务的传达大量运用电报。在传递受阻的情况下,政务信息一度由山东、陕西中转传递。此外,清廷将上行文书题本该为奏折,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这些都表现了清政府在特殊时期的应急处理能力。第四章分析了清廷施政的影响。清廷议和的成功挽回了列强的支持,重建了统治秩序,但从此对列强惟命是从,人民对此非常失望。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清政府参考西法进行改革,内容涉及政治、教育、军事几方面。尽管清政府做出了较大努力,社会隐患急剧增加,官场腐败日盛,民教矛盾愈演愈烈,政府信任危机加重,抗捐抗税斗争此起彼伏,地方与中央的离心力加大,越来越多的忧患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
其他文献
西安事变后,国共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逐步的走向和平,走向共同抗日的道路。在国共统一战线的区域内,中共的组织发展和代表其活动的群众运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陕
1912年8月,除绥来(今玛纳斯)至阿勒泰、奇台至科布多因不通邮递酌留驿站外,新疆境内各属驿站裁撤完毕。裁驿归邮的完成标志着邮政在新疆的全面建立。新疆邮政创办后,在中华邮
通过对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方言馆学者,天文学家、数学家贾步纬的相关史料的发掘与整理,试图再现清末学者贾步纬的生平与学术历程,反映出清末中国天文学学者的研究状况与洋务
建国以来,由于受到了“人定胜天”、“向湖泊要土地”等一系列错误政策的影响,人们对鄱阳湖区进行了空前的带有掠夺性质的围歼。这在极大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却又严
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英译陆国芬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来华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外商所处的国家及地区分布也越来越广。记得最早
新中国刚成立时,兰州市还是一个不到二十万人口的城市,百废待兴,经过不到三十年的恢复和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重工业城市。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前,兰州重工业
我们仍使用传统的“顺序数词”这个语法名称。比较而言,顺序数词在整个俄语语法体系中算是比较“简单”的,在语法书中对它也着墨不多。但是,你切莫小觑。作为“数词”的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