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灵仙颗粒剂对胆石症防治作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黄灵仙颗粒是在唐乾利教授“以防为主、从肝论治”的治疗理念指导下的治疗胆石症有效方剂。本文旨在利用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从分子水平探讨胆石症的形成机制和中药的干预作用。同时结合临床观察验证大黄灵仙颗粒的治疗作用,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胆石症提供理论及临床应用依据。  方法:1.实验研究:选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共60只,分为模型组、治疗组、正常对照组和药物对照组4组,每组15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先进行慢性肝损伤造模,完成后治疗组、药物对照组按剂量予大黄灵仙颗粒(制作成悬液)灌胃;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5周后取材,观察、比较胆囊成石情况;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制作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切片;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基因表达等方法进行大黄灵仙颗粒干预作用机制的研究。2.临床研究:从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瑞康医院和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筛选胆石症病例90例,分为大黄灵仙组30例(服用大黄灵仙颗粒)、消炎利胆组30例(服用消炎利胆片)、护肝治疗组30例(服用护肝片),连续治疗3疗程,每个疗程为1月。对各组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及一年期结石复发与再生情况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1.实验研究结果:1.1、胆囊成石情况:模型组13只,成石11只,成石率为84.6%;治疗组14只成石2只,成石率为14.3%;空白对照组与药物对照组无成石胆囊。1.2、生化学检测:治疗组、正常对照组、药物对照组与模型组血清胆汁酸和胆固醇含量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1.3、分子生物学研究:经抽提兔肝组织 RNA、反转录、PCR技术及荧光定量检测过程,检测出模型组兔肝组织中的CYP7A1、abcb11基因表达量较正常组显著减少,只有正常组的42%和29%;而治疗组兔肝组织基因表达量亦比正常组下降,然而表达量却分别是模型组的2.14倍和3.1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病理切片:模型组兔肝组织出现明显纤维化改变;治疗组兔轻微纤维改变;正常对照组和药物对照组兔无肝损伤表现。1.5、超微结构观察:模型组肝组织细胞核膜变形、受损明显,可见纤维结构出现;治疗组肝组织细胞呈水肿样改变;两对照组肝细胞无病理性改变。2.临床研究结果:2.1、大黄灵仙组在治愈效果、肝功能指标改善等方面均优于消炎利胆组和护肝治疗组,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2.2、追踪一年期结石再生或复发情况,大黄灵仙组复发率仅为3.3%,亦优于消炎利胆组和护肝治疗组。  结论: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1)在慢性肝损伤因素的持续影响下,出现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甚至出现肝纤维化改变,肝细胞器发生损伤,导致肝脏代谢出现紊乱,胆固醇代谢和胆汁酸生成障碍,胆汁成分失衡,最终引起结石形成。(2)大黄灵仙颗粒能够修复受损肝细胞,稳定肝细胞CYP7A1、胆汁酸泵运输因子acbc11的基因表达,改善肝脏代谢,有效的保护了肝脏功能,起到了减少和预防结石形成的作用。(3)大黄灵仙颗粒不仅对胆石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可以改善患者肝脏功能,提高手术的远期疗效,从而降低胆石症的复发率和再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发热家兔模型,观察热必清颗粒对LPS诱导发热家兔的退热作用,从分子水平研究对于血清中γ-IFN、TNF-α及肠道pH的影响,进一步揭示热必清颗粒对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机制及
期刊
背景:  颈椎病是由于单个或数个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使得脊髓、神经或血管等颈椎周围组织受累,而引发以颈椎肩臂疼痛麻木、肢体无力为主甚至严重时瘫痪的一系列症状。生理上的
网络剧的喷涌是当下中国大众文化最鲜明的文化景观,经历了草创期野蛮生长的态势后,中国网络剧愈发以精品化的创作姿态,得到主流认同.市场的大浪淘沙也催生出大批优质内容,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