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发热家兔模型,观察热必清颗粒对LPS诱导发热家兔的退热作用,从分子水平研究对于血清中γ-IFN、TNF-α及肠道pH的影响,进一步揭示热必清颗粒对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机制及药物对肠道酸碱度的影响,从而为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热必清颗粒治疗小儿发热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及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方法: 1.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LPS)诱导家兔发热,制作发热模型; 2.选取50天左右的35只幼兔,体重约在(2000±20)g,雌雄不拘,于实验动物中心适应性喂养7天,每天测定其基础体温,待体温稳定后正式实验。将35只家兔随机分为:A.空白组;B.模型组;C.热必清小剂量组;D.热必清中剂量组;E.热必清大剂量组; 3.造模成功后:A: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常规饲养;B:模型组:生理盐水(10ml/kg)灌胃;C:热必清小剂量组:热必清颗粒4.618g/kg灌胃;D:热必清中剂量组:热必清颗粒9.327g/kg灌胃;E:热必清大剂量组:热必清颗粒12.932g/kg灌胃; 4.给药后连续使用电子体温计监测家兔体温,每隔30min记录各组家兔的体温变化情况,共6小时;并绘制平均体温曲线图,及△T(基础体温与发热高峰的差值)曲线图,并取相关标本进行测定; 5.运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法检测家兔血清中γ-IFN、TNF-α的含量; 6.将一定的动物肠道组织(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内容物充分与医用双蒸水均匀混合、离心、取上清后使用pH测定仪对上清液pH进行检测。 结果: 1.热必清颗粒对发热家兔体温的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对比,均出现发抖、蜷缩、寒战、且体温升高,表现为双相热型,提示造模基本成功;给药治疗后,热必清组与模型组相比,热必清组体温均显著降低、且大、中剂量组退热平稳,没有出现反弹,提示热必清颗粒对于降低发热家兔体温效果明显; 2.热必清颗粒对发热家兔血清γ-IFN、TNF-α的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对比,γ-IFN、TNF-α显著升高,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γ-IFN、TNF-α二者与发热呈现正相关;给药治疗后,热必清组与模型组相比,γ-IFN、TNF-α均显著降低,具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热必清可以降低发热家兔血清γ-IFN、TNF-α含量;给药治疗后,热必清组进行组内对比,小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对于降低γ-IFN、TNF-α含量更为明显,具有明显差异(P<0.05),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相比,并没有表现出更为显著的降低γ-IFN、TNF-α含量的作用,未见明显差异(P>0.05); 3.热必清颗粒对发热家兔肠道pH的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对比,pH显著升高,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发热造成家兔肠道pH升高;给药治疗后,热必清组与模型组相比,pH均显著降低,具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热必清可以降低发热家兔肠道pH;给药治疗后,热必清组进行组内对比,小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相比,二者pH均处于家兔肠道正常pH范围之内,二者未见明显差异(P>0.05);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相比,pH显著降低且处于正常pH波动范围之外,二者具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 1.采用耳缘静脉注射LPS可成功制备发热家兔模型; 2.小剂量热必清未能有效控制体温,体温出现了反弹;中剂量及大剂量热必清颗粒可以平稳降低发热家兔体温; 3.热必清颗粒可以抑制家兔血清中γ-IFN、TNF-α含量的表达,引起发热家兔的体温下降,可能是热必清颗粒解热作用机制之一; 4.热必清颗粒随着药物剂量加大,会持续降低肠道pH,有可能进一步造成家兔肠道内环境的紊乱; 5.热必清颗粒中剂量组能平稳降低发热家兔的体温,且持续时间长,又不会对肠道pH造成影响,可以作为最佳用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