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贞观十九年唐朝军队失败于辽东的原因以及这种失败对唐朝“朝鲜半岛政策”改变的影响。 贞观十九年之役中所出动的部队是按府兵编制组成的以兵募为多数的部队。 太宗留太子李治监国于定州是保障后勤、稳定北部边境的重要措施,亦是太宗晚年嫡位之争的余音,太宗企冀为李治创造建功的机会,保证其有足够的威望继摄大统。 限于辽东之早寒气候,唐军以速战速决为目标,却因陆路运输举步唯艰,担心粮道安危而不得不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战法,表里矛盾,遂无法成功。 对海军的使用大为不当。此役中海军仅仅是陆军的一支偏师,在辽东半岛南部登陆,北上企图与陆军在建安会师,最后由于陆军攻安市久不克无功而返。没能充分发挥海军职能。 高丽方面利用中原军队不胜苦寒之弱点,以密布辽东的沼泽和丘陵为屏障,以坚固堡垒迟滞唐军行动,将其拖入了冬季。正所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故而虽武力不及唐军,却能使其一筹莫展。 且 贞观十九年之役的失败证明由于辽东特殊的天时、地理、人事,大兵团陆路正面进攻高丽难以奏效,从而为唐朝的战略转变创造了条件。此种转变有三,一是不再急功近利,由企图一举荡平高丽转为与其进行消耗战,改拚武力为拼国力。二是鉴于从辽东正面进攻高丽难以奏效,遂加强与新罗的联盟,达到对高丽的南北夹击。平百济正是此行动关键一环。这一策略也使包括多个国家、部族在内的东亚多边矛盾以战争的形式彻底摊牌,影响深远。三是充分发挥海军职能,使其在长期消耗战中担任主力,由于海军泛海而来,遂避免了陆路行军、馈运艰难的窘境,亦使高丽赖为屏障的沼泽、丘陵、山城失去作用,终使其困弊。 最后,唐军利用高丽内江一举攻克平壤,可谓“瓜熟蒂落”。随着高丽的灭亡,东北亚格局也随之改变。唐朝文化传播于东亚的速度也随之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