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马克思提出的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分配正义原则,以往学者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对它进行研究,认为它是要实现的实际分配原则,而本论文关注的是它蕴含的形上意义。“按需分配”是一种具有规范性的价值原则,可以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武器,也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规范。因此只有上升到形上意义的高度,才能清晰、透彻的理解“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所蕴含的理论旨趣。“按需分配”作为公平正义原则蕴含的人性理念符合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的思想,通过更趋于合理化的分配原则反思现实分配方式,在批判、反思中逐步实现社会中的公平分配。“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在人性的发展中有着深刻的形上根据。本文对它的探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解释原则,来理解能力和需要的逻辑发展内在规定着的人的生存发展境况以及社会分配方式的演进。历史发展的规律表明,需要结构越趋于合理,人的能力越强大,同时能力的发展又是需要结构趋于合理的前提条件。在需要与能力的统一发展过程中,凝聚着人对自我的理解以及对自身自由发展的向往,“按需分配”价值理想作为强大的思想力量,将不断地指引人们实现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其次,对“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形上意义的研究离不开对现实存在的批判,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平等分配”的内在症结。第一,基于劳动的抽象化过程,资本主义社会使人的平等等同于抽象劳动的平等,以此在分配领域中用无差别的原则来衡量有差别的人;第二,以“平等”为价值观念的分配方式所具有的物性原则,表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平等分配”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矛盾性。通过分析经济活动中平等交换的表象,和它在政治领域的反映,揭示资本主义基于平等的分配导致事实上不平等的深层原因;第三,通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异化表现,探索资本主义“平等分配”的异化实质,进而对资本主义的抽象平等进行批判。最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作为合理性的价值原则对人类活动具有引导和规范功能。具体来看:反对以同一的尺度对待作为差异性存在的每个个体;人们之间的差异性要求在尊重个体自由个性的基础上,超越客观现实中的物化趋向,完善多元化的需要和全面的能力体系;只有彻底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人的自由个性才能得到发展。以此为人类试图按照自己的理想改造世界面貌的活动创造基本前提,以指引人类改造世界。本论文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原点,以对现实存在的批判为途径,以合理性价值信念的规范和引导为目标,对“按需分配”原则的形上意义进行理论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