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妖怪”自人类产生意识以来,一直存活于人类的想象中,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远比神灵的形象更具有原始粗犷性、丰富戏剧性、生活细腻性等等,换句话说,妖怪更符合人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皆赋予妖怪之中,比较形象化。“妖怪”形象的来源、取材也是仅仅围绕着自然环境、生活习惯,所以由于原始人对自然环境充满敬畏之心,因此也把这份对自然的敬畏移情于妖怪形象的创造之中,从传统妖怪的创造形象我们可以体会出,古人对自然的尊敬与畏惧,简称“敬畏”,这也是人与自然、宇宙最初也是最好的相处模式。另一方面,传统妖怪作为传统文化、民俗的重要一部分,研究“传统妖怪形象”对探讨中日两国的妖怪文化具有深刻的意义,并且中日妖怪从古至今一直在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发展,无论其内涵变化还是外在形象的改变其背后所反映的是两个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民俗领域的巨大差异。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传统妖怪形象的研究,首先分析中日两国传统妖怪的来源,其次比较中日两国传统妖怪形象的差异,然后探究其传统妖怪形象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进行全文的总结并对21世纪科技所创造出来的“新型妖怪”进行批判。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归纳,总结了近年来中日妖怪学取得的成就、分析妖怪学的侧重方向、发展趋势。第二部分探究中日传统妖怪形象的来源。探究妖怪来源之前,回顾分析了神话与妖怪、人的关系问题,着重回顾了人类的起源、发展,接下来对中日两国传统妖怪形象的起源就行介绍、分析。中日传统妖怪分别来自:自然现象,动、植物,还有人。但是在“人”这里中日出现差异,中国以部落反抗者为原型,日本以堕落的神为原型;第三部分,比较中日传统妖怪形象。中国的妖怪主要取材于《山海经》,日本的妖怪主要取材于《日本妖怪大全》,本部分根据其形象来源对其传统妖怪形象进行划分,为了进行比较,两国皆分为:自然现象型,动、植物型,半人半兽型,人型。第四部分,从中日两国传统妖怪形象比较这个话题以哲学的视角进行思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中日民俗、文化差异的思考;中日思维方式差异的思考;中日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根据以上内容的分析、研究,对中日传统妖怪形象变化、发展进行总结,并对21世纪伴随科技发展、进步所形成的“新型妖怪”所带来的隐患给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