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大背景下,许多工作年龄的农村人口开始迁移到大城市中去,尤其是那些沿海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大规模地迁移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社会上对农民工的关注和讨论越来越多,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农民工的维权、农民工的医疗等问题都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进城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农民工进城后的语言生活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受经济利益、社会动机和地位意识等的驱动,为了改善自身形象、融入城市,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推崇普通话而扬弃家乡话的语言现象。农民工对家乡话的语言态度将直接影响到该方言的生存问题。 语言态度是指个人对某种语言或方言的价值评价和行为倾向,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态度的反映,是人们对某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感觉及评价。语言态度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一切语言变体的社会价值都来源于有关的语言共同体对其所持的立场、态度和政策。一种异体使用范围的扩大或缩小也同语言使用者对它的评价密切相关。本研究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及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等手段,通过对衡阳县中湖村196位农民工语言态度的实地调查,从情感评价、地位评价和实用评价三方面对中湖村农民工的语言态度进行了探讨。最后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借助 SPSS(13.0)和Excel(2000)软件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研究发现,家乡话仍是重要的情感诉求工具;普通话被认为更好听、更文雅,其雅正形象得到了广泛认同,同时普通话在实用价值和地位价值层面占有很大的优势。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这几个社会变量在情感评价、地位评价和实用评价上造成了语言态度差异。在对两种语言变体的价值预测上,在中湖村农民工群体中,普通话将有着更高的地位价值,而家乡话的保持则呈下降趋势,前景不容乐观。任何一种方言都负载着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扬弃了自己的方言母语,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放弃了一种优秀的地方文化。因此,国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应当加强群体方言母语的维持。 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农民工的语言状况。农民工对家乡话和普通话的态度不仅影响着他们与来自不同地区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影响着政府语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因条件有限,本研究的结论还不够成熟,有待于更为深入的研究来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