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强场电离和高次谐波的各向异性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b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晶体与电磁场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固体物理领域极具吸引力的课题之一。强度不同的电磁场会在晶体内部诱导产生不同的物理现象。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尽管对于弱激光场与晶体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对于强激光场与晶体相互作用的研究仍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得益于飞秒激光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非线性光学应用等得到了快速发展,认识和理解晶体尤其是半导体内的强场过程则变得尤为重要。半导体中天然有序的周期性能带结构,使得其内的强场过程表现出各向异性的特点。而由于半导体结构体系的复杂性,人们对于其内部强场过程的各向异性认识尚不明晰。为此,我们集中开展了利用飞秒激光驱动半导体材料内强场过程的实验及理论研究,从强场过程表现出的各向异性出发讨论分析了强场过程的内在机制,并进一步探索能够产生更大光电流信号的全光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如下:(1)实验研究了飞秒激光驱动的MgO晶体内非线性吸收的各向异性。采用不同波长、不同强度的近红外飞秒激光与MgO晶体作用,我们发现MgO晶体内的非线性吸收呈现各向异性的特点,并且这一各向异性依赖于激光场的波长和强度。在已有的非线性吸收的多光子电离理论模型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种改进模型,并成功解释了非线性吸收的实验现象。研究表明多个电离通道对于非线性吸收存在影响,而不只是由单一的电离通道所决定。(2)实验研究了MgO晶体中强场驱动产生的高次谐波的各向异性。利用中红外飞秒激光与MgO相互作用,产生高次谐波信号,并通过改变激光偏振与晶轴夹角观测到高次谐波的各向异性。实验结果显示,在线偏激光场中,当激光强度较弱时,高次谐波的各向异性呈现出与晶体结构相对应的四重对称性。随着激光强度的增大,高次谐波在27°、63°等角度下出现新的峰值,产生新的各向异性。而在椭偏激光场中,以椭偏率为0.15为例,激光强度较弱时,高次谐波在30°和60°附近达到峰值。当增大激光强度时,30°附近的高次谐波峰值出现的角度减小,而60°附近的高次谐波峰出现的角度基本不变。利用单电子近似的理论模型,这些实验现象无法得到很好的解释。为此,我们与合作者共同提出了动态核极化模型。这一模型考虑了不同原子核的极化对于高次谐波的影响,从而得出了与实验结果相吻合的高次谐波各向异性理论结果,很好地解释了实验上观察到的高次谐波各向异性的变化。我们的这一工作建立了微观电子动力学和高次谐波光谱之间的联系,为测量外场下晶体内超快电荷迁移过程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方法,并有望实现在飞秒甚至阿秒时间尺度内对晶体内光学和电子学特性的控制。(3)实验观察了双折射效应对于ZnO高次谐波各向异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利用琼斯矩阵的方法定量评估双折射效应的影响,并去除这一影响得到能反映晶体结构的真实的高次谐波各向异性。当激光在ZnO晶体中传输时,由于双折射效应,激光的偏振发生变化,从而造成高次谐波的各向异性受到了双折射效应的影响。为了消除这一影响,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在强激光场中仍然可以用一个琼斯矩阵来描述双折射效应。为保证在晶体后表面产生高次谐波时激光的偏振不变,我们通过逆运算得到入射光的偏振,进而通过调整入射光偏振以得到真实的ZnO晶体高次谐波的各向异性。通过研究ZnO晶体的双折射效应对高次谐波各向异性造成的影响,对于研究固体高次谐波的产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4)提出并理论验证了一种有效增强带隙打开的石墨烯中光电流的方案。该方案利用正交双色场较大的电场不对称性和电子电离轨迹间的干涉,实现了比现有的强场电场方案高3倍甚至于20倍的光电流注入。进一步研究表明通过改变电场的波形和石墨烯的带隙,可以控制光电流的大小和方向。这一研究对于促进半导体光器件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广义的运动障碍不仅包括锥体外系受损导致的不随意运动,还包括锥体系、脊髓、周围神经或骨骼肌受损导致的随意运动障碍,病因较为复杂,包括遗传、变性、中毒、代谢、免疫及肿瘤等。本研究主要聚焦遗传性因素导致的锥体系及锥体外系运动障碍。前者常见于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后者多见于遗传性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组具有高度临床及遗传异质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80多个基因或位点。该
学位
第一部分髌骨脱位患者的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萎缩背景和目的:髌骨脱位是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之一,其特点之一是在进行坐下、爬楼梯、跑步和蹲下等活动时出现髌骨位置的改变,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膝前区疼痛。是广大儿童青少年以及60岁以下成年人在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髌骨脱位患者是否存在股内斜肌萎缩,以及股内斜肌和股外侧肌量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不清楚。材料与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61例髌骨脱位患者患
学位
飞秒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高次谐波辐射是强场物理的研究热点之一。相比于原子,分子具有更加丰富的结构以及更多的运动自由度。因此,在飞秒激光作用下,分子高次谐波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现象,比如双中心干涉极小值、多轨道干涉引起的动态极小等。除了复杂的分子轨道结构,分子的动力学行为也会引起高次谐波的频谱特性的改变,比如分子核振动引起的共振增强、谐波强度调制、以及频率调制等。本文重点研究分子动力学行为,包
学位
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是迄今最成功的理论之一,其理论预言的所有基本粒子都得到了实验的验证。然而,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并不能解释如暗物质、暗能量、正反物质不对称、强CP破坏以及与引力如何统一等问题。因此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可能不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理论,而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有效理论。超越标准模型的理论通常预言新的粒子和新相互作用的存在,这些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可通过交换自旋为0或1的较轻质量的玻色子产生,对应的耦
学位
在生物医学和传染病学的研究中,对某些事件的失效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普遍存在的.然而,由于经费限制或者过高的技术难度要求常造成对失效时间有主要影响的某些协变量的观测数据有缺失.但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有一些与缺失的主要协变量相关的变量却由于测量简单便宜而可以得到几乎完整地搜集.这些容易获得的变量可以为主要变量的情况提供辅助,而在主要变量完整时,又不能对失效时间规律的研究提供额外的信息,因此被称为辅助
学位
第一部分HNF1A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目的: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疗是重要的治疗方式。然而,部分患者因放射抵抗导致放射治疗后预后生存较差。本研究分析HNF1A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为提高放射敏感性和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综合分析HNF1A基因在食管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
学位
髌骨骨折是在骨科门诊中常见的外伤,通常由于突然撞击髌骨而发生,例如跌倒或交通事故。髌骨位于膝关节前方皮下,对膝关节伸肌机制至关重要,在膝关节伸展过程中,髌骨是一个支点,可以提高伸肌肌腱的力矩力臂。当髌骨骨折发生时,力传递功能丧失,膝关节无法正常活动。手术固定髌骨骨折,可以重建伸肌机制的完整性,恢复膝关节屈伸活动,进行早期康复锻炼,是髌骨骨折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固定髌骨骨折的主流技术是张力带技术
学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现已成为肿瘤精准诊疗领域的重要靶点,在多种肿瘤中呈现较高水平的表达。FGFR主要分为FGFR1-4四种亚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与之结合后,形成FGF/FGFR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生存、侵袭、血管生成、转移、复发、上皮间质转化(Epith
学位
核磁共振能够无损地精准获取物质组成和结构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分析技术。基于感应线圈的核磁共振谱仪的信噪比正比于γ5/2B03/2,工作磁场强度越高,则核磁共振信号的信噪比越高。因此,传统的核磁共振谱仪通常采用超导磁体产生强的工作磁场。然而,基于超导磁体的高场核磁共振波谱仪存在体积大、成本高、匀场难等问题,特别是匀场难,限制了核磁共振谱的频谱测量精度的提高。超低场核磁共振的工作磁场在超低场(<10
学位
静电加速度计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并且可实现六自由度加速度同步测量,在重力卫星,空间引力波探测等高精度空间实验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地面对静电加速度计的性能进行直接测试与验证,对于提升其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高压悬浮的地面测试方案能实现加速度计检验质量的六自由度同时控制,对待测样机改动相对较小,适合对工程样机整机进行检验。然而在该方案中,水平方向的地面振动噪声会直接耦合进入加速度计,影响测试结果。基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