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已经是大势所趋。但由于我国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又不具备专业技能,使得他们的转移、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直接决定了劳动力的从业方向,低下的劳动力素质已经适应不了当前非农行业发展的需要,也必将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揭示了教育、劳动力素质、劳动力转移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制:教育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提高劳动力素质,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又会影响劳动力的转移,在此过程中,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经济发展又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事实也证明,劳动者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以及掌握技术的多少,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程度及转移劳动力从事行业和收入水平的影响是直接的。在劳动力需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大规模转移的现行趋势下,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实现剩余劳动力稳定转移的关键。与剩余劳动力需要大量转移,劳动力素质需要提高的要求相应而生的是职业教育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全新的发展机遇与重大的现实挑战并存;培养劳动力素质的独特优势与相对落后的办学体制的劣势并存;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大幅增长与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总体偏小的现状并存;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僵硬单一格局并存;对职业教育的高标准规划与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现实窘境并存;职业教育外在体制保障的改善对其发展的促进与职业教育内在的固有顽疾对其发展的束缚并存。如何在为劳动力转移服务这一宗旨下,让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从种种矛盾状态遮蔽下逐步变得明晰起来,是本研究的期望最终达到的目的。三峡库区的劳动力转移,对于促进库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三峡库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怎样才能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要又好又快地实现库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首先发展库区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全文以处于三峡库区腹地的巫山县为着眼点进行相关研究,一是因为巫山县转移劳动力的规模之大,难度之高,足以成为典型;二是因为本人对巫山县劳动力转移现状、职业教育现状比较熟悉和了解。本研究在充分拥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研究法,从人力资本和劳动力转移基本理论入手,首先在理论层面分析了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与劳动力素质三者的相互关联作用,然后运用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并通过掌握巫山县的实际情况,对巫山县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巫山劳动力转移有着关键性影响的职业教育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尽可能的搜集当代国外发达国家典型职业教育发展理论研究的文献,研究它们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和理念,同时,关照和反思巫山县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指出巫山县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巫山县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即走向市场主导化、职教集团化、进一步开拓和企业的合作渠道,与东部发达地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文章从办学思路创新、职教布局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做活办学体制、经费政策支持、兴办民间职教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综合性的提出了促进巫山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文章期望通过研究,寻找到一条能使巫山县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的特色之路,从而为整个三峡库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