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关于经济平衡与不平衡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课题。由于自然、区位、政策的不同,区域经济差异不可避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困扰。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更为突出。十八大提出的寻求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注重效率与兼顾公平的观点,充分彰显科学发展的要求,标志着我国对经济增长认识的新高度。湖南是内陆大省,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省内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研究湖南经济平衡性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实现路径,一方面有利于为决策者提供对策参考,另一方面有利于深化对经济平衡性增长理论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县域为基本评价单元,选取全省二十年的经济数据,从单一指标法与多指标体系法两个方面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平衡性状况进行测度。首先,选用人均GDP指标,采用极差、标准差、离散系数和Theil指数四种测度方法,从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次,选取二十个指标组成复合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两种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然后在定性识别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定量测度影响经济平衡性增长的几个显著因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路径对策。研究表明:第一,经济平衡性增长,是一种动态和谐的增长观,以承认区域经济差异客观绝对性为前提的相对意义上的均衡增长,其目的是经济有序、稳定、健康的增长,逐渐实现共同富裕。主张通过利用自身和外部环境因素机制,逐步赶上或接近其他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并因而获得等同的发展机遇,并最终实现区域之间准同步、同时和平衡的增长目标。第二,基于单一人均GDP指标研究表明:全省经济增长不均衡现象依然突出,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上升,相对差异年际波动缓慢。全省100个县市、4个区域、14个市州及其市辖区与一般县市四个尺度上对比分析得出14个市州之间的经济差异前后变化最大。省内一般县市之间经济差异显著高于市辖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程度。即一般县市经济差异突出是导致全省经济差异突出的主要原因。第三,基于多指标研究表明:全省经济增长中心侧重于以长株潭地区为主导,以圈层状向外扩散。全省落后县域数量在减少,且在空间布局上趋于集中化趋势。全省东西格局经济增长水平差距明显,由东向西呈现梯度递减趋势。全省总体上各个县域之间存在不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表明总体上经济发达县域空间邻接,经济不发达县域空间邻接。Moran’s I指数先上升后下降,呈现倒U型,表明全省经济空间正相关性先增强后减弱,即全省经济空间集聚性有减弱趋势,空间异质性有增强趋势。县域散点空间跃进现象显著,在不同的阶段四个象限都有跃迁现象,但一、三象限散点最稳定,表明全省总体上空间集聚结构较为稳定,单个县域要摆脱原有集群有一定难度。全省总体上经济的空间异质性虽增但不强,空间集聚性虽减但不弱,表明经济平衡性增长现象在局部地区开始显现,但效果不显著,经济增长中不平衡现象仍是主流。第四,区域政策、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基础、交通通达性、人力资源、制度与地理环境等是影响全省经济平衡性增长的重要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区域政策、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基础、交通通达性五个因子对经济平衡性增长呈现正相关性作用,人力资源因子则起到负相关性作用,且区域政策因子对经济平衡性增长影响最突出。全省部分地区过剩的初级劳动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开始显现。最后,为促进湖南经济实现平衡增长,应该从加强全省的宏观调控政策;区域之间协调分工,互助合作;加强对一般县市的投资力度和支持度;培养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加强区域之间的横向联合与合作;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