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大鼓广泛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是中国众多大鼓曲种和流派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它起源于沈阳,曾一度盛行于吉林、辽宁、黑龙江以及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南、河北等地区,最初有奉天大鼓、奉派大鼓、奉调大鼓、辽宁大鼓之称,后通称为东北大鼓。它有一套完整的唱腔,并陆续吸收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声腔,在长期的传唱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基础资料的仔细研究和对东北学者、艺人的走访调查,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东北大鼓产生的文化内涵,对其正式定名之前所涉及的渊源关系及形成原因进行了考证论述,目的在于阐释清楚东北大鼓形成的真正原因之所在。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概述了中国鼓词以及东北大鼓大致的发展脉络;第一章介绍了东北大鼓产生的文化根源,分析地区原生文化以及明代说唱词话对东北大鼓产生的影响;第二章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详细阐释了子弟书文化对东北大鼓形成带来的重要影响;第三章分析了时代背景下移民文化带给东北大鼓的影响;第四章利用例证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新型传播手段对东北大鼓走向成熟的重要影响;第五章主要分析考证东北大鼓的正式定名时间以及文化内涵之所在。文章旨在弄清东北大鼓形成的真正原因,以期对中国俗文学的重要分支“中国鼓词”提供众多的新史料和具有学术价值、历史意义的前期成果。对于今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东北大鼓的文化传承和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借鉴意义。保护和守望这片过去的精神家园,不是为了留住历史,留住文化,更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明天文化的创新,文化的自觉,民族的振奋,这也是本论文撰写的另一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