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里,国际贸易对自然资源利用及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气候变化治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居功至伟,更于2012年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是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大量消耗资源来推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造成了国内严重的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规模快速增长。2009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687百万吨碳当量,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世界银行)。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面临巨大压力。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国国内所生产的产品在供应内需之余,有很大一部分会通过出口以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消费国则相应减少了这部分产品在国内的生产。在全球化生产的垂直分工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大量出口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贸易隐含能源(隐含碳)出口。本文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隐含碳的贸易格局,尝试明确我国隐含碳排放总量和分布结构,进而明确并维护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应承担的碳减排责任。本文基于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中国在1997-2010年14年间的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探讨了贸易隐含碳的行业分布情况,研究了中国省际贸易隐含碳转移情况,同时对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双边隐含碳转移情况及金砖国家的碳排放、转移情况进行了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对国内CO2排放量的影响程度在持续加深;制造业的出口造成了大量的贸易隐含碳净出口;环渤海湾地区处于省际隐含碳转移的不利地位;美国和韩国分别是中国最大的货物贸易隐含碳顺、逆差来源国;在金砖国家中,中国的碳排放率领先于其他四国。根据实证结果,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优化是降低中国出口碳含量的重要思路;同时,可以适当以进口产品替代国内生产来提高进口节碳量,.从而平衡我国的国际收支和贸易隐含碳;应注意平衡各省区碳转移地位,发展新能源技术,全面降低各部门碳排放率。此外应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推进碳排放消费端核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