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本研究旨在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痰湿证患者、非痰湿证患者及正常人群的肠道菌群谱,比较各组肠道菌群种类和结构的差异,寻找PCOS痰湿证患者的优势菌群,建立PCOS痰湿证基于肠道微生物群的诊断模型。2.通过观察PCOS痰湿证患者经燥湿化痰经典方启宫丸方治疗后其肠道菌群的变化及临床疗效,从微生物学角度探求启宫丸的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为中医中药治疗痰湿型PCOS提供新的支持和方向。
方法:选取PCOS痰湿证患者20例、PCOS非痰湿证患者20例及同期内分泌正常的对照组20例为研究对象。测定各组患者腰围、臀围、身高、体重,并计算腰臀比(WHR)与体重指数(BMI);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性激素指标以及空腹血糖(FPG)、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通过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各组肠道菌群,分析三组肠道菌群的差异。同时,PCOS痰湿证组予启宫丸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性激素指标、BMI、WHR、FPG、FINS、HOMA-IR及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
结果:1.一般情况及激素水平比较:PCOS痰湿组在BMI、腰围、臀围、WHR、FPG、FINS、HOMA-IR方面均明显高于PCOS非痰湿组与对照组(P<0.05),PCOS痰湿组和PCOS非痰湿组在LH、LH/FSH、T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痰湿组和PCOS非痰湿组相比,两组间在LH、LH/FSH、T方面无显著差异。2.肠道菌群分析:(1)PCOS痰湿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PCOS非痰湿组和对照组(P<0.05),PCOS痰湿组β多样性与其余两组差异较明显;(2)PCOS痰湿组患者与PCOS非痰湿组患者及对照组相比,拟杆菌门含量较多,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数值较高,普雷沃氏菌科、韦荣球菌科、巨单胞菌属含量较多,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的含量低。(3)PCOS痰湿组患者与PCOS非痰湿组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物种:巨单胞菌属在PCOS痰湿组中更富集,放线菌门、瘤胃球菌科、粪杆菌属在PCOS非痰湿组中更富集。(4)PCOS痰湿组患者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物种:巨单胞菌属在PCOS痰湿组中更富集。(5)PCOS痰湿组与PCOS非痰湿组相比,碳水化合物代谢、翻译、新陈代谢、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信号分子与相互作用等功能基因增加。3.相关性分析:PCOS痰湿证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变形菌门、Spiochaetes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放线菌门、柔膜菌门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体重指数与柔膜菌门呈负相关关系。4.启宫丸方治疗PCOS痰湿证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BMI、腰围、臀围、WHR、FPG、FINS、HOMA-IR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均得到改善(P<0.05)。5.启宫丸方对肠道菌群的影响:(1)PCOS痰湿证治疗后较治疗前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增高,β多样性差异较明显。(2)在门水平上,治疗后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比例增加,而拟杆菌门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物种为放线菌门。(3)在科水平上,治疗后瘤胃球菌科明显增多,普雷沃氏菌科明显减少。(4)在属水平上,治疗后较治疗前巨单胞菌属、未明确分类的毛螺菌科菌属明显减少,Fusicatenibacter、未明确分类的瘤胃球菌科菌属明显增多。治疗后PCOS痰湿证患者肠道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的数量较治疗前增加。(5)启宫丸方改善了PCOS痰湿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功能,治疗后核苷酸代谢、多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折叠、排序和降解、酶家族、耐药、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信号分子与相互作用功能较治疗前减少,氨基酸代谢、信号转导功能较治疗前增加。
结论:1.PCOS痰湿证患者肥胖、胰岛素抵抗的特征明显。2.PCOS痰湿证患者与PCOS非痰湿证患者及对照组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肠道菌群失调可以是PCOS痰湿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因素,对PCOS痰湿证的糖脂代谢、肥胖、月经周期有一定的影响,与产丁酸盐菌数目的减少、产脂多糖菌数目及促炎细菌的增加等有关。3.肠道菌群与PCOS痰湿证患者的肥胖、糖耐量受损、高雄激素血症等临床表现有关。4.启宫丸方干预PCOS痰湿证患者后,其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肠道益生菌增加,菌群的结构及功能基因得到改善,从而改善其胰岛素抵抗状态,调节内分泌代谢,改善症状。肠道菌群可以通过特定的神经递质、激素及代谢产物等方式与其他的器官、系统发生作用,来参与人体的生理功能调节。
方法:选取PCOS痰湿证患者20例、PCOS非痰湿证患者20例及同期内分泌正常的对照组20例为研究对象。测定各组患者腰围、臀围、身高、体重,并计算腰臀比(WHR)与体重指数(BMI);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性激素指标以及空腹血糖(FPG)、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通过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各组肠道菌群,分析三组肠道菌群的差异。同时,PCOS痰湿证组予启宫丸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性激素指标、BMI、WHR、FPG、FINS、HOMA-IR及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
结果:1.一般情况及激素水平比较:PCOS痰湿组在BMI、腰围、臀围、WHR、FPG、FINS、HOMA-IR方面均明显高于PCOS非痰湿组与对照组(P<0.05),PCOS痰湿组和PCOS非痰湿组在LH、LH/FSH、T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痰湿组和PCOS非痰湿组相比,两组间在LH、LH/FSH、T方面无显著差异。2.肠道菌群分析:(1)PCOS痰湿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PCOS非痰湿组和对照组(P<0.05),PCOS痰湿组β多样性与其余两组差异较明显;(2)PCOS痰湿组患者与PCOS非痰湿组患者及对照组相比,拟杆菌门含量较多,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数值较高,普雷沃氏菌科、韦荣球菌科、巨单胞菌属含量较多,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的含量低。(3)PCOS痰湿组患者与PCOS非痰湿组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物种:巨单胞菌属在PCOS痰湿组中更富集,放线菌门、瘤胃球菌科、粪杆菌属在PCOS非痰湿组中更富集。(4)PCOS痰湿组患者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物种:巨单胞菌属在PCOS痰湿组中更富集。(5)PCOS痰湿组与PCOS非痰湿组相比,碳水化合物代谢、翻译、新陈代谢、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信号分子与相互作用等功能基因增加。3.相关性分析:PCOS痰湿证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变形菌门、Spiochaetes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放线菌门、柔膜菌门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体重指数与柔膜菌门呈负相关关系。4.启宫丸方治疗PCOS痰湿证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BMI、腰围、臀围、WHR、FPG、FINS、HOMA-IR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均得到改善(P<0.05)。5.启宫丸方对肠道菌群的影响:(1)PCOS痰湿证治疗后较治疗前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增高,β多样性差异较明显。(2)在门水平上,治疗后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比例增加,而拟杆菌门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物种为放线菌门。(3)在科水平上,治疗后瘤胃球菌科明显增多,普雷沃氏菌科明显减少。(4)在属水平上,治疗后较治疗前巨单胞菌属、未明确分类的毛螺菌科菌属明显减少,Fusicatenibacter、未明确分类的瘤胃球菌科菌属明显增多。治疗后PCOS痰湿证患者肠道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的数量较治疗前增加。(5)启宫丸方改善了PCOS痰湿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功能,治疗后核苷酸代谢、多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折叠、排序和降解、酶家族、耐药、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信号分子与相互作用功能较治疗前减少,氨基酸代谢、信号转导功能较治疗前增加。
结论:1.PCOS痰湿证患者肥胖、胰岛素抵抗的特征明显。2.PCOS痰湿证患者与PCOS非痰湿证患者及对照组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肠道菌群失调可以是PCOS痰湿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因素,对PCOS痰湿证的糖脂代谢、肥胖、月经周期有一定的影响,与产丁酸盐菌数目的减少、产脂多糖菌数目及促炎细菌的增加等有关。3.肠道菌群与PCOS痰湿证患者的肥胖、糖耐量受损、高雄激素血症等临床表现有关。4.启宫丸方干预PCOS痰湿证患者后,其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肠道益生菌增加,菌群的结构及功能基因得到改善,从而改善其胰岛素抵抗状态,调节内分泌代谢,改善症状。肠道菌群可以通过特定的神经递质、激素及代谢产物等方式与其他的器官、系统发生作用,来参与人体的生理功能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