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肠道菌群特异性表型探讨启宫丸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证患者的干预作用研究

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un1979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本研究旨在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痰湿证患者、非痰湿证患者及正常人群的肠道菌群谱,比较各组肠道菌群种类和结构的差异,寻找PCOS痰湿证患者的优势菌群,建立PCOS痰湿证基于肠道微生物群的诊断模型。2.通过观察PCOS痰湿证患者经燥湿化痰经典方启宫丸方治疗后其肠道菌群的变化及临床疗效,从微生物学角度探求启宫丸的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为中医中药治疗痰湿型PCOS提供新的支持和方向。
  方法:选取PCOS痰湿证患者20例、PCOS非痰湿证患者20例及同期内分泌正常的对照组20例为研究对象。测定各组患者腰围、臀围、身高、体重,并计算腰臀比(WHR)与体重指数(BMI);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性激素指标以及空腹血糖(FPG)、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通过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各组肠道菌群,分析三组肠道菌群的差异。同时,PCOS痰湿证组予启宫丸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性激素指标、BMI、WHR、FPG、FINS、HOMA-IR及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
  结果:1.一般情况及激素水平比较:PCOS痰湿组在BMI、腰围、臀围、WHR、FPG、FINS、HOMA-IR方面均明显高于PCOS非痰湿组与对照组(P<0.05),PCOS痰湿组和PCOS非痰湿组在LH、LH/FSH、T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痰湿组和PCOS非痰湿组相比,两组间在LH、LH/FSH、T方面无显著差异。2.肠道菌群分析:(1)PCOS痰湿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PCOS非痰湿组和对照组(P<0.05),PCOS痰湿组β多样性与其余两组差异较明显;(2)PCOS痰湿组患者与PCOS非痰湿组患者及对照组相比,拟杆菌门含量较多,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数值较高,普雷沃氏菌科、韦荣球菌科、巨单胞菌属含量较多,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的含量低。(3)PCOS痰湿组患者与PCOS非痰湿组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物种:巨单胞菌属在PCOS痰湿组中更富集,放线菌门、瘤胃球菌科、粪杆菌属在PCOS非痰湿组中更富集。(4)PCOS痰湿组患者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物种:巨单胞菌属在PCOS痰湿组中更富集。(5)PCOS痰湿组与PCOS非痰湿组相比,碳水化合物代谢、翻译、新陈代谢、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信号分子与相互作用等功能基因增加。3.相关性分析:PCOS痰湿证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变形菌门、Spiochaetes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放线菌门、柔膜菌门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体重指数与柔膜菌门呈负相关关系。4.启宫丸方治疗PCOS痰湿证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BMI、腰围、臀围、WHR、FPG、FINS、HOMA-IR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均得到改善(P<0.05)。5.启宫丸方对肠道菌群的影响:(1)PCOS痰湿证治疗后较治疗前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增高,β多样性差异较明显。(2)在门水平上,治疗后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比例增加,而拟杆菌门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物种为放线菌门。(3)在科水平上,治疗后瘤胃球菌科明显增多,普雷沃氏菌科明显减少。(4)在属水平上,治疗后较治疗前巨单胞菌属、未明确分类的毛螺菌科菌属明显减少,Fusicatenibacter、未明确分类的瘤胃球菌科菌属明显增多。治疗后PCOS痰湿证患者肠道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的数量较治疗前增加。(5)启宫丸方改善了PCOS痰湿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功能,治疗后核苷酸代谢、多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折叠、排序和降解、酶家族、耐药、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信号分子与相互作用功能较治疗前减少,氨基酸代谢、信号转导功能较治疗前增加。
  结论:1.PCOS痰湿证患者肥胖、胰岛素抵抗的特征明显。2.PCOS痰湿证患者与PCOS非痰湿证患者及对照组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肠道菌群失调可以是PCOS痰湿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因素,对PCOS痰湿证的糖脂代谢、肥胖、月经周期有一定的影响,与产丁酸盐菌数目的减少、产脂多糖菌数目及促炎细菌的增加等有关。3.肠道菌群与PCOS痰湿证患者的肥胖、糖耐量受损、高雄激素血症等临床表现有关。4.启宫丸方干预PCOS痰湿证患者后,其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肠道益生菌增加,菌群的结构及功能基因得到改善,从而改善其胰岛素抵抗状态,调节内分泌代谢,改善症状。肠道菌群可以通过特定的神经递质、激素及代谢产物等方式与其他的器官、系统发生作用,来参与人体的生理功能调节。
其他文献
由于近年来经济的疾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愈发严重,因此解决水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膜生物反应器(MBR)由于其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例如减少占地面积,提高出水水质和较低的剩余污泥产量等,相较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CAS),膜生物反应器已被广泛用于废水处理以及回收。但是,膜污染通常是限制膜技术广泛应用的瓶颈。深入了解MBR中的膜的污染机制,探究污染物的粘附过程,将对解决膜污
学位
印染废水由于其温度高,水质复杂,可生化性差,是工业废水中很难处理的一种废水,印染废水的排放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很大影响。水解酸化工艺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不仅能够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还能降解染料从而降低色度,因此被广泛用于印染废水处理工程。然而,现有的水解酸化工艺中布水不均、微生物易流失等工艺瓶颈严重影响着水解酸化的效率。本研究首先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
学位
纺织企业的印染废水经过传统的生化处理后一般会排入城镇污水厂,但是政府对染整行业废水排放的标准愈加严格,传统的生化处理渐渐难以满足行业要求。本课题以嘉兴某印染企业生化尾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滤+反渗透双膜组合工艺实现淡水产水大部分回用。比较研究了传统的芬顿工艺、微电解工艺和非均相催化氧化工艺对膜浓缩液的去除效果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微电解耦合非均相催化氧化工艺深度处理膜浓缩液的工艺,考察pH、
学位
卤乙酸(Haloacetic acids,HAAs)是氯化消毒过程中产生的第二大类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 products,DBPs),大量研究表明HAAs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危害。随着人们对饮用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卤乙酸已经成为国内外DBPs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作为毒性最强的HAAs已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对一卤乙酸
铬是地下水污染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以其反应温和、环境扰动小、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的优点获得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筛选经济有效的碳源对强化微生物修复铬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甘蔗糖浆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是一种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的碳源。目前关于微生物修复地下水环境中Cr(VI)污染的研究一般是在序批式实验条件下进行的,但是其实验条件和实际
学位
目的:本课题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别采用脐疗新剂型贴脐法和传统隔药灸脐法进行治疗,评价脐疗新剂型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脐疗新制剂的临床效应研究提供新思路。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脐疗新剂型贴脐组、传统隔药灸脐组各30例,每次月经来潮前7天开始治疗,每隔3天给病人治疗一次(每个月经周期2次),直至月经来潮,共治疗3个周期。观察治疗前
目的:观察项七针治疗卵巢早衰(POF)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7例POF患者随机分为项七针组、常规针刺组和西药组,对比观察三组治疗前、后血清激素(FSH、LH、E2)水平及Kupperman指数评分变化,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结果:项七针组总有效率80.00%,常规针刺组76.67%,西药组60.00%,项七针组与西药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血清激素(FSH、LH、E2
学位
目的:该研究以气滞血瘀型黄褐斑女性为对象,观察对比脐灸联合针刺法与单纯针刺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气滞血瘀型黄褐斑女性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脐灸联合针刺法,每周治疗2次;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法,每周治疗3次。两组患者均共治疗8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黄褐斑皮损总积分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变化,对所得数据进行评估与分析,比较两组观
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大鼠颈椎间盘组织的形态学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针刀干预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制。  方法:①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JOA、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评估临床疗效。②将SD大鼠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刀组,采用HE染色和Western blot分别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及相关因子IL-1
目的: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肾虚型胚胎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结局以及子宫内膜中Foxp3、LIF、HMGB1表达水平的影响。从母胎免疫的角度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胚胎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